2025年3月10日,深圳自动驾驶公交正式驶入普通市民的生活轨道,这是中国首个在中心城区开放道路常态化运营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
时间倒回2017年,深圳福田保税区首次试运行的“阿尔法巴”自动驾驶公交,还需司机坐镇驾驶位,时速限制在30公里内,像蹒跚学步的孩童。如今,B998线已能自如穿梭于人流如织的前海CBD:全程5.44公里,25分钟跑完全程,6米长的车身灵巧穿行,车顶的激光雷达如同“电子复眼”,毫米波雷达精准扫描百米外的行人动态,车载AI每秒处理数千条路况数据,连无保护左转这类“人类司机都头疼”的场景也能轻松化解。

这背后是政策的破冰与技术的狂飙。2024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落地,首次明确L4级自动驾驶车辆可合法上路,每辆车仍配安全员,但99%的驾驶决策已交由机器完成。商汤绝影的工程师透露,这批小巴的“大脑”历经300万公里测试,相当于绕地球75圈,才练就了应对电动车突然变道、外卖小哥“鬼探头”的敏捷反应。
经济学家任泽平曾预言,无人驾驶将是新能源革命与人工智能的“终极交汇点”。当B998线每天在前海划出156个往返轨迹,它也在悄然重塑城市肌理:早晚高峰的“潮汐车道”可能被动态路网取代,红绿灯等待时间或将根据车流智能调节,甚至未来的城市规划会围绕自动驾驶的“毛细血管”重新布局。
站在弘毅大厦顶楼俯瞰,B998线的小巴像一串流动的银色珍珠,串联起地铁站、写字楼与社区。这不仅是深圳献给智慧城市的“未来标本”,更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全民实验:当我们把方向盘交给代码,或许终将学会与机器共舞,在算法的精确与人类的温度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