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比亚迪以“一带一路”为支点,在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构建起一套“技术输出+本地化深耕”的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走向世界,更成为沿线国家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其战略布局的深度与广度,为中国车企全球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一、市场机遇:需求潜力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
中亚与南亚地区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蓝海市场”。以尼泊尔为例,2025年比亚迪全品牌车型首次齐聚加德满都,包括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方程豹5等高端车型,通过刀片电池针刺实验、360度原地掉头等技术演示,直接冲击当地传统燃油车市场认知,活动首日即吸引上百名行业从业者,反映出市场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1。而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面临燃油依赖度高、空气污染等问题,政府提出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超30%的目标,为比亚迪提供了政策窗口7。
比亚迪的竞争优势在于“全产业链+精准适配”:针对南亚高温多尘环境,元PLUS等车型强化耐候性;在中亚,则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工厂(辐射俄、伊市场)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这种“一国一策”的产品策略,使其在2024年斩获尼泊尔25%的新能源市场份额17。
二、本地化战略的三维落地:从产能到文化的深度融合
- 产能布局:枢纽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协同
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的选址极具战略意义——作为中亚交通枢纽,其辐射范围覆盖俄罗斯、伊朗等潜力市场。通过与当地车企UzAuto合资,比亚迪不仅规避关税壁垒,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例如,刀片电池生产线的引入,推动当地电池材料供应商技术升级,形成“技术溢出效应”78。这一模式与比亚迪在泰国的布局形成呼应,后者已成为其东南亚制造中心,2024年纯电车型销量稳居榜首8。 - 渠道渗透:体验式营销破解市场教育难题
在巴基斯坦,比亚迪首批4家门店选址拉合尔、伊斯兰堡等核心城市,采用“体验店+服务中心”模式,用户可现场体验自动泊车、交叉轴脱困等功能,消除对电动车可靠性的疑虑1。而在新加坡,比亚迪通过成为年度销冠,验证了“高端车型开路+服务网络跟进”策略的有效性8。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国车自运”策略——自建滚装船队(如可载9200辆的第四艘巨轮),保障海外交付效率,2025年1月国际出货量同比激增83%10。 - 文化融合:从产品定制到社会责任的价值共鸣
比亚迪深谙“本土化不仅是产品,更是情感联结”。在伊斯兰文化区,推出金色、绿色定制车漆;斋月期间推出购车礼遇,精准触达宗教消费节点7。同时,通过参与尼泊尔环保公益、巴基斯坦灾后重建,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这种“技术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双重攻势,使其在以色列连续9个月蝉联单车型销冠78。
三、智驾平权:技术普惠撬动增长新极
2025年比亚迪启动“智驾平权”战略,全系车型标配高快NOA功能,甚至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210。这一举措在海外市场形成降维打击:在韩国,元PLUS(当地名Atto 3)凭借L2+级智驾成为性价比标杆;在欧洲,尽管面临17%关税,比亚迪仍通过对标特斯拉的智驾体验,在英国、西班牙等地实现销量反超10。智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不仅强化产品竞争力,更推动中国智能汽车标准走向世界38。
四、双赢格局:从商业扩张到战略共振
比亚迪的海外深耕,本质上是一场“绿色产业革命”的协同推进:
- 经济赋能:乌兹别克工厂创造超2000个就业岗位,并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工人技能,助力当地从组装向研发跃迁7;
- 绿色转型:在哈萨克斯坦,比亚迪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帮助实现2030年减碳目标;在巴西,其商用车销量超越福特50%,重塑物流行业能源结构810;
- 战略协同:435亿港元融资引入阿联酋Al-Futtaim等战略投资者,借助其覆盖20国的渠道网络,突破中东市场壁垒,形成“资本+资源”的双向赋能9。
结语:中国智造的“新航海时代”
比亚迪在中亚、南亚的实践,标志着中国车企从“产品出口”向“生态输出”的质变。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转移与文化融合,其不仅实现海外销量年增71.9%(2024年达41.72万辆)9,更推动“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联通升级为产业标准共建。未来,随着天神之眼智驾全球普及、海外工厂产能释放,比亚迪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重塑全球汽车版图的核心引擎,书写“以绿色技术联通世界”的新篇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