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1548匹马力撞出的舆论漩涡】
2025年3月9日,北京金港赛道,一辆崭新的小米SU7 Ultra在高速过弯时突然失控侧滑,车头重重撞上护栏,左前翼子板开裂、大灯灯罩碎裂的画面瞬间刷屏全网。这辆定价52.99万元的“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刚刚于3月2日完成首批交付,距离发布会仅一周时间。
从现场视频可见,涉事车辆当时已关闭限速140km/h的“驾驶安全保护功能”,并开启赛道模式。尽管安全气囊弹出且驾驶员未受重伤,但1548匹马力的三电机系统与NAO摩擦片刹车设计的争议性匹配,引发“刹车配不上电机”的尖锐质疑。



事后将车辆拉回
全车撞击表现堪称“教科书级”

A柱都没有发生弯曲

车轮无爆胎轮毂无变形!

气囊前门均正常运作

后排毫无撞击痕迹
雷军连夜回应:安全考试与“代步车送新车”公关战
事故发生后,小米创始人雷军迅速转发车主微博,强调“下赛道必须参加正式培训”,并透露SU7 Ultra交付时已设置多重安全限制:
新手模式:初始时速限制140km/h,需累计行驶300公里才能解锁更高性能;
安全考试:车主需通过车机系统考试才能启用赛道模式;
地理围栏争议:雷军曾提及可能通过技术限制赛道模式使用区域,但实测发现功能尚未完全实现。
更戏剧性的是,事故车主次日收到“免费维修代步车+2V1专属管家”服务,维修期间可驾驶顶配SU7 Ultra代步。这种“撞车送新车”的操作,被网友戏称为“教科书级公关”——既稳住用户情绪,又借机推广高配服务。
行业拷问:性能营销VS安全底线
这场事故撕开了高性能电动车的遮羞布:
1. 驾驶门槛争议: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极速的“性能怪兽”,是否远超普通用户操控能力?网友呼吁增设电子限速(如非赛道场景限速160km/h以下)或强制地理围栏;
2. 安全培训缺失:电动车高扭矩特性与传统燃油车差异显著,但小米交付时仅提供线上安全指南,被批“重营销轻教育”;
3. 技术匹配疑云:量产车与测试车的动态响应是否一致?事故时轮胎状态、ESP介入时机等关键细节仍未披露。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SU7 Ultra锁单量已超1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一边是“性能标杆”的狂欢,一边是首撞事故的警示,这场“速度与安全”的博弈,暴露了新势力车企的集体焦虑。
行业启示录:从流量明星到成熟品牌的生死劫
小米SU7 Ultra的赛道首撞,恰似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
• 用户教育短板:保时捷为Taycan(图片|配置|询价)车主提供付费赛道课程,而小米仍在依赖“安全考试”这种形式化流程;
• 技术冗余争议:原厂刹车片被车评人吐槽“像穿皮鞋跑马拉松”,暴露了性能堆料与安全冗余的失衡;
• 监管空白地带:如何界定“赛道模式”使用场景?是否需要与交管部门联动打击非法飙车?
正如雷军所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这句话的份量,需要用全链条安全体系来支撑——从用户培训到售后保障,从技术优化到法规完善。否则,这场事故终将成为小米从“流量明星”迈向成熟品牌的滑铁卢。
速度狂欢背后的生死时速
当电动车性能逼近超跑,当“赛道模式”成为营销话术,我们是否该反思:车企的“性能野心”是否正在透支用户信任?小米SU7 Ultra的这次撞击,或许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重新校准航向的起点。毕竟,在速度与安全的永恒命题中,唯有敬畏之心,才是驾驭未来的终极密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