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咱聊点有意思的。
开聊之前,咱先补充一下,前两期没提到的几个点,作为补充:
毫米波雷达为啥爱用FMCW?这其实也是行业多年进化的结果,CW只能测速度不能测距离,AMCW的探测时间太长,FSK不能同时测量多个目标。PSK在高分辨率时,信号处理复杂度太大。
当前车载毫米波雷达MMIC的主要工艺类型,还是CMOS?因为它足够便宜,且集成度高(可集成部分模拟和数字处理),有利于大规模量产。目前CMOS的28nm,40nm制程,也已能满足77GHz的频率要求(但也几乎接近CMOS上限了),大致对比如下:

其他几个小点:
雷达角度分辨率≈波束的宽度,天线越多,波束越窄,分辨率就越高。
FMCW的Tchirp间隔一般≥10us,这为了让PLL有稳定时间,防止内部锁相环失锁。CHIRP斜率越大,相同距离条件下它所需的ADC采样率越大。且算距离分辨率时的FFT点数更少,导致精度更差。
探测距离(200米是及格线)、角分辨率(1°以下才能分清相邻车道)、刷新率(常见为30Hz)、抗干扰(128个目标同时追踪才算真本事)、ADC采样率(50MHz以上才能更远)等规格,是实战中常常关注的指标。
一、有趣的发现:雷达处理器竟和音频处理器如此相似?
如果咱把毫米波看作一种特殊的声波,那就有意思了:
“发射天线”就是“喇叭”。二者都是电信号->物理信号,发送信号出去,通常也都需要PA的助力。
“接收天线”就是“麦克风”。二者都物理信号->电信号,接收信号回来,也都可做波束成形,感知目标的方位。经过LNA等处理后,送给ADC。
雷达通过相位控制天线阵列实现目标角度估计(如汽车雷达的俯仰角测量),音频通过麦克风阵列定位声源方向(如智能音箱的语音唤醒)。
“MMIC收发机”就是“Codec编解码器”。二者均为数字和模拟世界的桥梁,有各自的信号收发机制,也都包含ADC、LNA、LPF等必要的前端处理。
“目标跟踪”就是“语音增强”,前者更喜欢用“卡尔曼滤波”,后者则爱用“维纳滤波”。(具体可参考之前文章:《干货周记:趣说“语音降噪”(一)(番外篇17)》)

“CFAR”就是“VAD”。这哥俩,一个在电磁世界追凶,一个在声波宇宙鉴声,都被用来判断是否存在目标信号。前者通过计算噪声和杂波统计特性,动态设置检测阈值,再根据阈值判断是否有目标信号。后者也是根据信号/噪声能量、频谱等特征算出一个阈值,通过阈值判断是否有语音信号。
“多普勒滤波”就是“谱减法降噪”,目的都是干掉背景干扰,给信号降噪。
“脉冲压缩”就是“DRC动态范围控制”,二者都是通过对信号的定向处理,提升局部分辨率。
“微动多普勒特征”就是“MFCC梅尔倒谱系数”,二者都是通过时/频谱变换,抽象出目标信号的特征。
看到这,有没有觉得雷达和音频,只是频率不同的亲兄弟?二者甚至还能在应用上,相互借鉴。比如:
一、算法移植。雷达的稀疏信号恢复算法,可用来优化音频的带宽扩展。音频中的深度学习降噪模型(如RNNoise)改进后,也能用于雷达杂波抑制。
二、交叉参考。毫米波雷达的波束成形芯片设计经验,可提升麦克风阵列的指向性精度;音频Codec的低功耗设计方法,可优化雷达接收机的能效。
这么像,难怪Cadence的Tensilica也分别有面对雷达(Vision 1xx DSP系列)和音频(HiFix DSP系列)的IP核,
二、毫米波雷达,未来发展趋势
标配,从功能件到标品。随着智驾的普及,再加上毫米波雷达的全天候特性,它在未来将是标配。这一点,现在的车上就已初现端倪,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毫米波雷达的影子,常见为4个角雷达和一个前向雷达。
降价,极致内卷。就像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一样,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也一定会被打下来。这里不仅指毫米波雷达本身,还包括其拓扑结构。比如:雷达处理的中心化,从原来每个雷达都有个边缘雷达处理器,可能会普及卫星架构,即雷达里不再放处理器,直接传原始数据到中央ECU,统一计算。
4D毫米波雷达普及(包括前向雷达和角雷达)。更多的通道+俯仰角,可形成高密度点云,这对传感器数据融合很关键。应用场景:城区复杂路况的行人/自行车识别、高架桥下定位、隧道内目标追踪。总之,由奢入俭难。

AI重构算法链。比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直接处理原始ADC数据,可使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下的虚警率降低80%。再比如,通过神经网络识别非刚性目标微动特征(如行人摆臂频率、动物肢体运动),区分活体与非活体目标。这对OMS舱内毫米波雷达应用也有参考意义。
传感器深度融合。比如在原始数据层,就融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数据,通过AI模型实现跨模态特征对齐。以解决"鬼影"、夜间低光照场景下的目标分类等棘手问题。
三、产业链玩家
MMIC主要供应商 | 型号 |
加特兰微电子 | 如:4T4R的GLM3220 |
矽杰微 | 如:3T4R的SRV3401 |
毫感科技 | 如:最新发布的MVRA288,8T8R |
斯凯瑞利 | 如:4T4R的RC7711C |
英飞凌 | 如:CTRX8191, 英飞凌首款28nm CMOS工艺的4T4R MMIC,支持4D雷达级联 |
NXP | 如:TEF810x系列:基于40nm CMOS工艺 |
TI | 如:4T4R的AWR2544等众多型号 |
瑞萨 | 如:4T4R的RAA270205 |
DSP/FPGA/MCU主要供应商 | 型号 |
加特兰微电子 | 如:Andes系列架构 |
NXP | 如:S32R45等DSP |
TI | 如: C66X, C674X, TDA2X等DSP, AWR2944 SoC |
ST | 如:STM32F7等MCU |
赛灵思 | 如:Zynq UltraScale+系列FPGA |
美高森美 | 现Microchip旗下,如:M2GL010等FPGA |
阿尔特拉 | 现英特尔旗下,如:Cyclone V, Stratix 10等FPGA |
英飞凌 | 如TC356,TC397等MCU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Cadence也提供了一些用于毫米波雷达处理器的IP核(如Tensilica Vision341 DSP),很多厂家也可以放到自家芯片中。
高频板材供应商:
罗杰斯,泰康利,雅龙,沪电股份,生益科技等
Tier1:
博世(Bosch)、大陆(Conti)、电装(Denso)、德赛西威、华为,华域、宝隆、森斯泰克、楚航科技,几何伙伴,行易道等。
从3D到4D,毫米波雷达的迅猛发展,正在突破各种结界。当一众车厂秣马厉兵,频频放出“智驾”大招,当国产供应商们摩拳擦掌,纷纷加入这场自动驾驶的"突围战"...
你的下一辆车,会选谁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