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电站排队的纯电车主、因续航缩水不敢跑长途的焦虑者、被“电池刺客”吓退的观望者……如今,这些群体的痛点正在被新一代增程车精准狙击。当小鹏汽车发布纯电续航430km、12分钟充电80%的鲲鹏增程系统时,市场惊呼:“增程车要革纯电的命了!”

一、技术跃迁:从“鸡肋”到“真香”的逆袭
曾几何时,增程车被嘲讽为“脱裤子放屁”——纯电续航短、充电慢、亏电油耗高,甚至被断言“电池技术进步后必被淘汰”。但2025年的现实是:430km纯电续航已超越多数纯电车型,12分钟快充比肩800V超充,综合续航1400km碾压燃油车,增程车用技术迭代完成了自我正名。
续航革命:小鹏鲲鹏系统将增程车纯电续航拉升至430km,相当于北京到秦皇岛的单程距离。按日均通勤30km计算,用户仅需每周充电一次,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充电颠覆:5C超快充技术实现“1秒充1公里”,12分钟补能80%。加油站排队的时间,足够让增程车“满血复活”,充电效率与纯电车差距大幅缩小。
静音与智能升级:增程器噪音仅1dB,AI动力系统根据路况智能切换电驱与油电协同模式,泥泞山路也能保持充沛动力。

二、成本博弈:增程车为何比纯电更“狡猾”?
纯电车为实现1000km续航需搭载140度电池,车重增加200公斤,成本飙升5-10万元,却因能耗反噬实际续航仅700km;而增程车用60度电池+油箱的方案,以35万元售价实现500km纯电续航+全时四驱+空气悬挂,性价比直接碾压。
核心优势对比
| 车型 | 纯电续航 | 综合续航 | 充电速度 | 售价(万元) | 核心配置 |
|------------------|----------|----------|----------|--------------|-------------------|
| 纯电(1000km) | 1000km | 1000km | 15分钟 | 40-50 | 后驱基础版 |
| 增程(鲲鹏系统) | 430km | 1400km | 12分钟 | 35 | 四驱+空悬+智驾 |
(数据来源:小鹏技术发布会、行业分析报告)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逻辑很清晰:省下的电池成本转化为豪华配置,续航短板被油电互补填补,用车场景覆盖度反而更高。

三、场景重构:95%纯电+5%燃油的终极解法
增程车的杀手锏在于“全场景通吃”:
1. 城市通勤:430km纯电续航满足一周需求,家充用户每公里成本低至0.1元;
2. 长途出行:加油3分钟续航破千,彻底规避充电站排队窘境;
3. 极端环境:-30℃极寒条件下,钠离子电池仍可稳定充放电,油电双保险无惧低温。
反观纯电车,春节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2小时、冬季续航腰斩、电池更换天价等问题,仍是劝退主流用户的三座大山。

四、行业变局:技术路线之争尘埃落定?
曾与增程式对垒的多档DHT插混技术,因结构复杂、成本高昂(50度电池车型售价超50万)逐渐失势。奇瑞、吉利等传统车企已转向增程路线,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程电池的普及,更让400km续航成为行业新基准。
市场数据印证趋势:
- 理想L6(图片|配置|询价)、问界M7等增程车型月销破万,市占率同比激增40%;
- 2025年Q1增程车销量首次超越插混,成为混动市场第一品类。
五、未来展望:增程车会否反噬纯电?
尽管固态电池被视作纯电车的“救星”,但其量产成本高、技术门槛大,短期内难以普及。而增程车凭借“油电双修”的灵活性,正在蚕食20-40万元主流市场。
行业预判:
- 2026年增程车份额将突破30%,与纯电车形成“6:4”格局;
- 充电基建完善后,增程车可逐步减少油箱容量,向纯电平滑过渡。

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当增程车用430km纯电续航撕掉“过渡技术”标签,用12分钟快充打破补能壁垒,用“油电双保险”治愈焦虑时,消费者已用订单宣告:技术路线的胜负,终究由用户体验决定。在电池革命真正到来前,增程车或许就是最优解。
数据支持: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乘联会报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