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1240亿罚款要黄了?德意7国“逼宫”欧盟!欧洲车圈掀桌为哪般?

    橙橙黄绿头像橙橙黄绿头像
    橙橙黄绿03-07

    每多卖一辆油车,就要给特斯拉打钱”——2025年刚开年,欧洲车企就被欧盟的“环保铁拳”砸懵了。160亿欧元(约1240亿人民币)的巨额罚款悬在头顶,德国总理朔尔茨带头掀桌:“再罚钱,工厂都要关门了!”意大利、捷克、奥地利等7国火速响应,一场针对欧盟碳排放政策的“起义”正在上演。而就在3月3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突然让步:“罚款可以分期交!”这场环保与生存的博弈,藏着多少暗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部分:欧盟的“杀人指标”,车企的生死线

    1. 每公里93.6克!逼车企“造电动车” 2025年1月1日,欧盟祭出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所有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从2021年的116克/公里骤降至93.6克/公里,相当于百公里油耗从4.3升降到3.5升。

    这标准有多离谱?连中国神车秦PLUS DM-i(油耗3.8L)都达不到,更别提欧洲人爱的大排量SUV。唯一出路:卖更多电动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现实打脸:2024年欧盟电动车销量不增反降5.9%,市场份额仅13.6%。德国因取消补贴导致电动车销量暴跌27%,意大利人甚至喊出“充电桩比中餐馆还难找”。车企心里苦:油车卖不动,电车没人买,减排目标却要翻倍?

    2. 罚款逻辑:不卖电车就交钱 欧盟的算盘打得响:超标1克罚款95欧元,乘以全年销量。按2024年数据,全行业罚款或达160亿欧元,比奔驰全年利润(136亿欧元)还高。大众直接摊牌:“硬扛罚款可能亏15亿欧元!而特斯拉却笑纳“卖碳”生意——2023年全球卖碳收入27.6亿美元,2025年欧洲碳价或飙至20欧元/克,马斯克躺着再赚10亿美元。欧洲车企一边交罚款,一边给美国对手送钱,堪称魔幻操作。

    第二部分:车企自救:买碳、减产、跪求宽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抱团取暖:特斯拉成“卖碳翁” 为活命,车企紧急组队:

    Stellantis、丰田、福特等5家车企抱团买特斯拉的碳排放额度;

    奔驰拉上沃尔沃、极星“拼单”新能源积分。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买碳成本每年吃掉车企5%-10%利润,而减产燃油车意味着直接断送现金流。雷诺CEO哀叹:“我们可能要砍掉250万辆油车产能!”

    2. 掀桌谈判:德意7国“逼宫” 眼看车企要崩,德国总理朔尔茨带头造反:“罚款会杀死投资!”意大利、捷克等7国紧随其后,要求欧盟免除罚款。欧盟内部分裂:

    法国支持车企免受罚,但坚持减排目标;

    瑞典等环保先锋反对妥协;

    冯德莱恩紧急让步:允许车企3年内“分期达标”,罚款延迟至2027年。这场博弈,本质是“要环保还是要饭碗”的生死抉择。

    第三部分:电动车卖不动,到底谁之过?

    1. 价格劝退:欧洲电车比中国贵30% 欧盟电动车均价4.8万欧元(约37万人民币),而中国品牌同类产品便宜30%-40%。**比亚迪ATTO 3在欧洲卖3.8万欧元,国内仅14万元——价差足够再买一辆五菱宏光(图片|配置|询价)。

    更离谱的是,欧洲车企造一辆2万欧元平价电车要亏本,而中国车企却能靠规模化生产赚钱。成本差距背后,是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的碾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政策摇摆:补贴说停就停 德国2023年底突然取消电动车补贴,导致2024年销量暴跌38.6%。消费者吐槽:“刚想买电车,补贴没了,充电桩也没建够!”而欧盟对中国电车加征45%关税,却被比亚迪用匈牙利工厂轻松化解——2024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逆势增长81%。政策“打补丁”反而让本土车企更被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技术掉队:欧洲电池成本比中国高38%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蜂巢能源拿下德国订单,但欧洲电池供应链仍依赖中国技术。大众ID.2定价2.5万欧元,但成本控制艰难;雷诺达契亚Spring售价1.8万欧元,实为中国车贴牌。欧洲车企高管焦虑:“中国车用价格战逼我们二选一:要么亏本卖电车,要么交天价罚款。”

    第四部分:欧盟的“精神分裂”:向左是理想,向右是现实

    1. 2035禁燃令妥协:给燃油车“开后门” 2023年欧盟通过“2035年禁售燃油车”决议,但德国以“合成燃料豁免”为条件强行改规则。这种合成燃料成本是汽油的2-5倍,技术未成熟,被网友嘲讽为“富人专用环保赎罪券”。环保组织痛批:“这是对碳中和的背叛!”

    2. 关税大棒:对中国电车加税45% 一边给车企“放水”,一边对中国电车加税,欧盟的“双标”引发争议。但中国车企早已布局: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名爵借西班牙工厂绕道,2024年出口量暴增118%。欧盟的贸易壁垒,反而加速了中国品牌的本地化布局。

    第五部分:未来出路:平价电车与全球博弈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生死时速:2万欧元电车成救命稻草 大众ID.1、雷诺达契亚Spring将价格压至2万欧元以下,但成本压力巨大。**行业共识:谁能做出“欧洲版五菱宏光”,谁就能活下来。**而中国车企已瞄准下一战场:比亚迪海鸥欧洲版筹备中,定价1.5万欧元,直接掀翻牌桌。

    2. 中国威胁:比亚迪1个月吃掉特斯拉4国市场 2025年1月,比亚迪在德国、西班牙销量暴增118%,英国市占率超特斯拉。欧洲车企高管哀嚎:“中国车用价格战逼我们二选三:要么亏本卖电车,要么交天价罚款,要么退出市场。”

    3. 终极悖论:要环保还是要260万就业? 欧洲汽车业直接养活着260万就业人口,若强行淘汰燃油车,仅德国就有60万岗位危在旦夕。环保组织警告:任何减排妥协都是对地球的背叛;工人怒吼:先让我吃饱饭再谈碳中和!

    第六部分:政策大转弯:欧盟的妥协与代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冯德莱恩的“缓刑令”:罚款延迟到2027年 3月3日,欧盟委员会突然让步:允许车企三年内“分期达标”,罚款推迟至2027年。但代价是2030年减排目标从37.5%提高到45%。这被环保组织痛批:“用未来换现在,是饮鸩止渴!”

    2. 产业链自救:强推“欧洲产”电池 欧盟新规要求电池本土化率超50%,并强迫外国厂商技术共享。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被迫在欧建厂,但成本飙升30%。专家预言:“强推本土化只会推高电车价格,进一步打击销量。”

    3. 全球竞赛:谁为环保买单? 丁仲礼院士曾预言:“西方减排多是空炮。”当中国电车用市场手段倒逼减排时,欧盟却用政策补丁保护落后产能。这场博弈揭示残酷真相:环保是门生意,技术才是硬道理。

    结语:绿色豪赌与生存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边是160亿罚款逼车企跳崖,另一边是中国电车兵临城下,欧盟的环保理想主义正被现实撕扯。从“禁燃令”妥协到罚款延期,每一次政策摇摆都在暴露一个事实:没有产业竞争力的环保,注定是空中楼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德国车企为买碳额度向特斯拉低头,当中国电车用价格战横扫欧洲,这场博弈早已超越环保议题,成为全球化竞争下产业命运的缩影。正如大众高管所言:“我们不是在对抗碳排放,而是在对抗整个时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