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高速是否应全天免费”的争论总会登上热搜。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突破6000万辆,较2012年免费政策实施前增长近3倍。免费通行降低出行成本的同时,也催生了“逢免必堵”的怪圈——拥堵里程同比上涨15%,追尾事故增加20%。当“免费福利”与“拥堵代价”形成对冲,政策优化已迫在眉睫。

现行节假日免费政策本质是“普惠式让利”,但集中免费加剧了交通系统的潮汐式冲击。以上海为例,2023年五一假期首日,出城方向通行时间为平日的4.2倍,大量车辆为“卡点免费”扎堆出行,服务区爆满、应急车道被占等乱象频发。更严峻的是,免费政策间接推高了事故风险:公安部统计显示,免费时段事故死亡率较平日高出30%,疲劳驾驶、违规变道成主因。
对高速公路运营方而言,免费政策亦造成巨额损失。2022年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减免通行费超200亿元,而同期养护成本高达85亿元。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已出现“修路钱紧、还贷困难”的连锁反应。
延长免费时段或实行“全天免费”,看似顺应民意,实则可能陷入更大困境。若全天免费,出行需求或将进一步膨胀,路网承压更甚;若维持现有政策,公众对“堵在路上享受免费”的吐槽难以平息。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利益分配:车主希望“多免少堵”,地方政府依赖通行费偿还贷款,运营企业需资金维护路网。
破解僵局需跳出“免或不免”的二元思维。例如,可尝试*分时段差异化免费*:假期首尾两日全免,中间时段部分减免,引导错峰出行;或推行*区域弹性政策*:拥堵热点路段收费,冷门线路免费,通过价格杠杆分流车辆。德国早在2015年便采用动态费率制,高峰时段费率上浮30%,有效降低15%的车流密度。

在智能交通时代,政策工具应有更多创新空间。借助ETC大数据,可对车辆精准画像,向低频用户发放免费额度,而对高频通勤车辆适当收费;推广“预约通行”制度,参考杭州西湖景区模式,车主需提前预约免费时段,系统动态调控流量。日本在黄金周期间对错峰出游者发放补贴,成功将30%的出行需求分散至非高峰日。
高速免费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试验场。从“一刀切免费”转向“精准调控”,既是对公共资源的负责,也是对出行体验的升级。毕竟,回家的路,顺畅比免费更重要。
你们认为呢?感谢点赞评论转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