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打起来,肯定有人上,但别指望“所有人嗷嗷叫往前冲”。
● 铁杆爱国派:从小被“保家卫国”洗脑……啊不,教育出来的热血青年,尤其军迷、退伍兵、党员,大概率拎枪就上。参考疫情初期志愿者抢着支援,这类人数量不少。
● 被迫营业派:家里穷、找工作难的,当兵给钱给待遇,打仗算条出路;或者被征兵制硬抓的(虽然现在没强制,但战时可能恢复)。
● 吃瓜观望派:大多数普通人,嘴上喊“捐一个月工资”,真让他上前线?先问“给多少钱?受伤咋赔?死了老婆孩子谁养?” —— 利益到位才可能动。
● 润人怂包派:早有跑路心思的,战前签证秒办,朋友圈立马发“反战宣言”,主打一个“打起来我先撤,你们耗子尾汁”。
2. 打谁?为什么打?直接影响送命积极性。
● 自卫战(比如外敌入侵上海/东北):家门口被炸,老百姓急眼,抄菜刀也得拼,参考抗日战争群众基础。
● 扩张战(主动打台湾/南海):官方喊“统一大业”,民间可能分裂 —— 福建老铁连夜游泳参战,内陆三线群众:“又要加班?麻了,别耽误我送外卖。”
3. 真逼急了,手段多的是,不上也得上。
● 舆论轰炸:24小时循环播“敌军屠杀儿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激发仇恨,不想去也得被骂成汉奸。
● 经济捆绑:前线发黄金,立功分房子,逃兵罚三代考公 —— 软硬兼施,总有一款适合你。
● 抓壮丁:你以为“自愿”?战时法律一改,25-45岁男性“建议”参军,不去就扣个“叛国”帽子。
4. 现实点说:真到全面战争,愿不愿意都得去,但肯定有人摸鱼。
参考俄乌战场:初期热血志愿兵打光了,后面填线的多是动员兵(抽烟酗酒混日子),督战队拿枪指着才冲锋。中国也不会例外,区别是人多,耗得起。
总结:
● 一线部队和死忠粉会顶上去,后方靠爱国营销+强制动员凑人头。
● 14亿人里1%愿意拼命就是1400万,够打一阵子了。
● 但别幻想“全民皆兵”,现代社会惜命的人多,尤其是独生子女——“老子死了,爸妈谁养?”。
(实话难听,但总比鸡汤真实。和平珍贵,傻X才盼着打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