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价格战,吉利、上汽等集团合并子品牌;传统4S店转型新能源销售,奔驰、宝马门店或引入问界等品牌

燃油车溃败,新能源倒逼行业巨变
2025年开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冰与火”双重冲击。一边是吉利、上汽等车企掀起“品牌合并潮”,另一边是奔驰、宝马4S店集体改挂问界招牌,传统经销商加速倒向新能源。这场由价格战引发的行业地震,正重塑汽车产业格局。
车企整合:从“内卷”到“抱团求生”
面对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1%的市场压力,车企开启“断臂求生”模式。吉利将旗下领克、极氪整合为高端新能源集团,目标2025年产销71万辆;上汽将飞凡并入荣威,优化资源聚焦主流市场。此举旨在减少内耗,集中火力应对特斯拉与华为系品牌的竞争。行业预测,2025年将有更多边缘品牌被整合,资源向头部集中。

经销商转向:金字塔尖的“反叛”
更剧烈的变革发生在终端市场。长沙某奔驰4S店改造成问界门店后,首周订单破百;中升集团全国超40家BBA门店转型问界,单店月销目标200台。背后是残酷现实:卖一台奔驰C级亏2万,而新能源车返佣模式让经销商资金压力骤减。数据显示,2024年超8000家燃油车4S店消失,永达、广汇等巨头关闭亏损门店,将30%网点转向问界、蔚来等高溢价新能源品牌。
行业阵痛:谁将被淘汰?
这场转型暗藏危机。传统车企整合面临品牌定位模糊风险,如领克与极氪的产品重叠争议;经销商虽规避库存压力,却陷入“以量换利”困局——问界返佣仅4.5%,远低于BBA巅峰期7%的利润空间。更严峻的是,价格战仍在加剧,特斯拉、小米等新玩家持续挤压利润,行业洗牌或进入白热化阶段。

重构后的新生态
当“卖奔驰不如卖问界”成为现实,这场变革已不可逆。车企与经销商的命运捆绑,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革命的深层逻辑。未来胜负手,或在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突破——毕竟,淘汰赛从未留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