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车圈吃瓜专业户老司机瞎聊车。
今天咱们来聊点刺激的吧——“修车修到被索赔700万”的魔幻现实。
没错,这年头不光说车有风险,动辄就被索赔500万,修车也有风险,可能还得先算算自己银行卡余额够不够赔。
最近,一位汽修博主“龙哥修特斯拉”(别称“龙哥讲电车”)被三家车企先后索赔累计达700万,还附赠“禁止公开道歉”的奇葩条款。

这剧情,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啊!
01 修车小哥的“700万噩梦”:从避坑指南到法务部KPI
先来复盘下这场年度大戏的主角——“龙哥”。
这位老哥本是汽修界资深手艺人,以修电车为主,主要靠着传授新能源车维修技巧、帮车主省钱避坑,全网圈粉百万。

可谁能想到,他视频里一句口头禅“不让你买某某某,你偏买某某某”,直接捅了车企的马蜂窝。
据不完全统计,比亚迪、某广东新势力等三家车企先后起诉他“长期发布不实信息”,索赔金额累计700万。
更离谱的是,其中一家车企直接要求“私下赔钱,禁止公开道歉”。
好家伙,这波操作堪称“既要你的钱,还要你闭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车企法务部的新财富密码”。

龙哥在视频里自嘲:“他们三家凑一起能斗地主了,我就是那个地主。”,自己就是一个修车的,一身破毛衣上都是洞都舍不得扔,被车企起诉后压力大到连输液都成了日常,真·修车修到ICU。

02 车企的“魔法攻击”:从道歉到要钱,套路为何突变?
车企起诉博主不是新鲜事,但这次的“不要公开道歉只要钱”策略却让人大跌眼镜。
以往车企的套路是:起诉→道歉→消除影响,主打一个“名誉保卫战”。
比如2023年东风日产起诉车评人范某某,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赔偿100万;
职业车评人马某因未经测评就称某车企产品“质量堪忧”,被法院判赔礼道歉。
但如今车企学精了——公开道歉=二次传播。
有博主曾“阴阳道歉”:“对不起,我如实描述了贵司车辆的线束生锈问题……”。结果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产品缺陷,龙哥道歉刚好就是这种操作。

于是,车企干脆跳过道歉环节,直接要钱。
毕竟,700万的数字往判决书上一写,其他博主还敢说话吗?
03 真话VS法律:测评的边界到底在哪?
这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到底谁在说真话?
车企的逻辑:博主未经实测就断言“质量差”“千万别买”,属于诽谤;

博主的委屈:俗话说得好,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修了修了十多年,故障案例都是实拍,我凭什么不能说?
最高法在2月17日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明确:测评人需承担更高审慎义务,若缺乏依据的负面评价误导消费者,构成名誉侵权。
但问题来了——如果博主说的都是事实呢?
比如“龙哥”视频中提到的一些车型的电池故障、设计缺陷,若确有其事,车企的起诉是否属于“以法律手段掩盖质量问题”?


有网友犀利吐槽:“车企不解决车的问题,却忙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04 行业地震:以后车圈还能听到真话吗?
这些车评人被车企起诉的风波背后,是车企与自媒体博弈的缩影。
当“500万索赔”成为常态后,那可真是整个汽车圈的悲哀,等到了那天,车评人可能只有两条路可选了:
1. 闭嘴保平安:只吹不黑,变身车企“编外宣传部”;
2. 硬刚到底:赌上全部身家,和车企法庭见。

但无论选哪条,受伤的都是消费者。
试想,如果所有博主都不敢说真话,车主如何避坑?车企又如何改进产品?
这世上真的有100%完美,没有任何缺点的车子吗?
如果有,那你敢买吗?
我肯定不敢买!
更可怕的是,“恶意索赔”可能会被滥用——比如某车企产品确实有问题,却通过起诉博主转移视线,让真相石沉大海。
05 破局之道:测评需要“安全气囊”
面对车企与车评人之间越来越紧张的关系。
到底又该如何破局呢?
首先,希望法律明确测评边界,能够真正区分出“客观批评”与“恶意抹黑”,避免车企滥用诉权,也避免车企名誉受到侵害;

其次,希望车企方面能够大度一些,毕竟,作为一个车企,得禁得起消费者以及媒体的监督才行,更具有包容性,同时,可以引入中立机构对争议内容做技术鉴定,也希望国内车企多学学特斯拉“OTA升级”的坦荡,有问题就整改,那可比起诉汽车博主更圈粉。
最后,给广大汽车博主支个招:拍视频前先备好三样东西——实测数据、律师函模板,以及一张足够赔700万的彩票。
结语
车圈需要真话,就像汽车需要刹车一样。
当“700万索赔”成为悬在博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或许该问一句:车企的玻璃心,究竟怕的是谣言呢?还是怕真相?

(本文纯属调侃,车企请勿对号入座,非要对号入座,建议车企法务部直接与彩票站联系。)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