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小米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在高端市场大杀四方的时候,苹果汽车团队却接到了解散的通知。十年时间,砸进去 100 亿美元,结果连一辆量产车都没整出来。
这个曾经被库克叫做“泰坦计划”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最后竟然成了硅谷史上最贵的“PPT 造车”的笑话。《纽约时报》的记者对比了中美造车的不同之后,写了一句特别让人难受的评论:“中国靠着产业链的优势改变全球规则的时候,美国企业还在为给股东分红费尽心机。
”设计师的“科幻梦”碰上工程师的“骨感现实”:苹果造车毁于内部纷争。

2014 年,苹果的设计师把一张“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的六座概念图拍到工程师的桌子上,说:“这就是未来的 iCar!”那些从福特、通用来的工程师当时就傻眼了——用现有的技术去造一辆全靠 Siri 控制的“太空舱”,这就跟让小学生去解微积分一样难。
为了能应付库克来视察,团队咬着牙造出了一辆“壳子车”。演示的那天,设计师坐在车里,优雅地问道:“Siri,附近有啥餐厅?”躲在车后面的员工举着稿子念答案。
这场荒唐的“皇帝的新车”闹剧,把苹果造车的致命弱点暴露出来了:技术理想主义碰到工业现实,连特斯拉都学不明白。
烧钱十年突然认怂?苹果认输背后藏着资本市场的冷血算计

“苹果放弃造车,不是因为缺技术,而是因为太会算账。”一位前特斯拉高管透露,苹果财务部曾算过一笔账:即使造出对标Model 3的车,定价必须超过10万美元才能维持30%利润率。
而库克更担心的是,每年砸数十亿美元却看不到盈利时间表,会拖累苹果股价——毕竟华尔街只关心下个季度的财报。
反观小米,依托中国成熟的供应链,电池成本比美国低40%,激光雷达价格仅为欧美同类产品的1/3。当雷军宣布“SU7 Ultra的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时,硅谷工程师苦涩自嘲:“我们连成本价都做不到。”
特斯拉抄作业都晚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卡死”美国脖子

《纽约时报》调查发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恐怖之处,在于每个环节都藏着“隐形冠军”:
电池:宁德时代一家独占全球37%份额,美国新建的电池厂仍依赖中国设备;
激光雷达:速腾聚创以800美元单价碾压欧美3000美元竞品;

芯片:地平线征程5算力比肩英伟达Orin,价格却便宜一半。
“小米 3 年就造出了 SU7,那是因为有中国制造做支撑。”一位参与小米项目的工程师老实地说,从打样模具到整车测试,90%的环节都能在长三角 300 公里的范围内搞定。
而苹果为了找一个能生产特殊铝材的供应商,差点把地球仪翻烂。

苹果宣布放弃造车当晚,雷军在微博写下:“敬畏工业,保持谦逊。”这8个字背后,是中美制造业的残酷分野:
《纽约时报》在文末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当中国用全产业链优势培养出小米、比亚迪、蔚来时,美国为何连苹果都造不出一辆电动车?”答案或许藏在库克的最新财报电话会里——他用了12次“股东回报”,却只字未提“技术创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