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标,作为汽车品牌的灵魂,不仅是品牌的象征,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别克原本的“三盾”标志,赋有丰富的内涵:蓝色象征典雅的艺术,代表高档舒适车型;银色象征创新的科技,代表高档 SUV 车型;红色象征激情的动力,代表高档轿跑车型。2022 年6月,别克正式发布全新标识 LOGO,采用全面焕新的“三色盾”,分别代表了别克品牌“安全、质感、舒适”的产品基因。新标识预示着别克将加速转型升级,向着“更电动、更智能、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别克 logo 的每一次变革,都与品牌的发展战略和时代需求紧密相连,不断展现着别克的创新与进取精神。

然而,独特的倾斜“三盾牌”车标,被一款平行并列的新形象所取代,这无疑是对大众熟悉的“三盾牌”车标的一次重大变革。曾经的别克车标,三个盾牌错落有致,极具美感,辨识度也很高。面对这一变化,不少网友表达了他们的失望与不解,甚至有调侃之声称新LOGO形似“三个指甲剪”或“三个指甲盖”,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别克是美国通用旗下的品牌,自1998年踏足中国以来,别克便一路高歌猛进,深受欢迎,在市场占有率与销量方面,与南北大众、日系两田等知名品牌并驾齐驱。然而,近年来别克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陷入了困境,无法摆脱下滑的命运。这一挫折,无疑对别克品牌的整体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别克新标毫无美感可言,导致消费者无法认可。因为自别克换标后,销量似乎就有了下滑的趋势。难道这真的要归咎于车标改动吗?看下面销量图,别克在中国的销量从2018年开始下滑,而到了2019年,其年销量更是跌破百万辆大关,主力车型英朗的销量更是暴跌近四成,给别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进入2021年,别克的销量进一步下滑至82.8万辆,同比降幅达到10%左右。进入2022年,别克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考虑更换车标,但是别克的销量并未好转,23年和24年可以说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反观2022年每月销量,当年6月份改车标后,7月和8月环比都有小幅上涨。

综上销量数据,别克销量从2018年就开始下降了,并不是换标后才开始下降,虽然2019年有小幅反弹,但是总体下降趋势未变,换标后也未能扭转总体下降的趋势。
下面让我们来聊一聊别克为什么换标以及换标后销量为何未能如预期增长。
别克换标是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和迎接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也寓意着别克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可以说最终都是为了销量。但其销量继续下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别克换车标对销量可能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当下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别克的价格定位处于竞争白热化的中间价位区间,消费者的选择众多,像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传统燃油车的日系品牌,以及降价的宝马奔驰等,都对别克造成了冲击。此外,别克除了商务车GL8外,其他车型缺乏个性,难以吸引消费者目光,而且别克在新能源时代还背负着费油的固有认知,营销策略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别克销量下滑,所以,别克销量下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车标改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车标改变。
别克换标后销量未如预期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
一、品牌形象与市场认知脱节
换标引发争议:新LOGO被消费者调侃为“三个指甲剪”,扁平化设计未形成品牌辨识度,反而弱化了原有的经典三盾牌符号价值,导致用户对品牌认知产生割裂感。
品牌“老龄化”标签未突破:尽管别克试图通过换标吸引年轻群体,但品牌仍被认为缺乏年轻化活力,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的科技感、潮流感存在差距。
二、市场竞争激烈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品牌都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来吸引消费者。特别是来自新能源汽车市场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别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相对较晚,可能未能及时跟上市场节奏,导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三、质量问题频发
英朗、GL8等车型因质量问题频登投诉榜,叠加售后服务问题(维修周期长、配件供应慢),削弱消费者信任。
四、消费者购车观念变化
近年来,消费者购车观念逐渐从注重品牌、外观向注重性能、配置、安全性等方面转变。如果别克在换标后未能充分满足这些变化,也可能影响销量。
综上所述,别克换标后销量未如预期增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别克25年春季的君威“一口价”策略能否扭转销量颓势,可以说是颠覆整个燃油车市场的全新营销策略,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