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特斯拉FSD中国首测:在北京极限路况下的“矛盾体”

    2025年2月26日至27日,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中国版的首批实测结果陆续公布。这款售价 6.4万元 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北京 西直门立交桥、无标线乡道、胡同及复杂环岛 等场景中展现出了“老司机”般的灵活操作,同时也暴露出“新手级”的规则漏洞,引发市场热议。


    测试路线与核心表现


    1. 经典挑战场景

    西直门立交桥:面对连续变道、主辅路切换等复杂路况,FSD成功避让非机动车和来车,但曾误将 非机动车道识别为正常车道,险象环生。

    北京胡同与乡间小道:在窄路会车时,系统可主动降速博弈,但面对 临时红绿灯、逆行电动车等突发状况 反应滞后。


    2. 特殊工况测试

    公交车道/导流线:系统无法正确识别专用车道标识,出现 压实线、右转车道直行等违章行为,被戏称“12分不够扣”。

    夜间雨天环境:由于 积水反光影响车道线识别,毫米波雷达对低速电动车的探测能力不足 20 米,存在安全隐患。


    能力边界:优点与缺陷并存


    优势:

    拟人化驾驶:变道加塞、窄路绕行等操作果断,车距控制精准,驾驶体验自然。

    环境感知强:机动车/非机动车识别准确率超 90%,在事故现场的绕行避让能力突出。


    缺陷:

    规则适应性差:公交车道、导流线等中国特有标识无法识别,导航偏离率较高。

    行人交互不足:遇到横穿行人时仅采取 紧急制动,未能像人类司机一样“博弈”,易引发堵车或追尾。


    技术争议与本土化困局

    纯视觉方案局限:90% 算力用于道路建模,动态目标预测能力不足,在“鬼探头”场景下的反应时间不及国内竞品。

    数据代差问题:FSD 训练数据主要来自 海外公开视频,缺乏本土驾驶数据,难以应对 绿化带遮挡行人、翻越护栏等中国式路况

    硬件短板:取消超声波雷达后,仅依靠 500 万像素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在 雨夜环境下稳定性下降,被指“硬件偏科”。


    市场冲击与用户反馈

    用户评价两极分化:部分车主认为 FSD “丝滑度超预期”,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但另一部分用户批评 城区实用性存疑,尤其是在 违章风险和夜间安全 方面。

    资本市场震荡:FSD 中国版推送首日,特斯拉 市值蒸发 6464 亿元,反映出投资者对其 本土化能力的担忧


    特斯拉FSD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仍有待后续的优化和迭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