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国七标准将至,汽车行业与车主何去何从?

    北鼻的北头像北鼻的北头像
    北鼻的北02-27

    近日,环保部发布的一则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广泛热议。鉴于移动源已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物治理力度,逐步淘汰国四及以下货车,并推动国七标准的制定。这一举措在汽车行业和广大车主群体中激起层层涟漪,国七标准究竟何时落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国六遗留难题,国七推行需缓冲

    目前,国六标准实施不过短短两年,车企尚未完全适应。路上大部分车辆都配备了颗粒捕捉器,这一装置如同给发动机戴上“口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尾气排放,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司机抱怨,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需专门拉高转速“烧口罩”,否则颗粒捕捉器堵塞会导致油耗飙升、动力减弱。车企同样头疼,某自主品牌4S店去年的维修记录显示,颗粒捕捉器相关故障占售后投诉的六成。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推行国七,无疑是让车企“带病赛跑”。

    不过,环保部门并非毫无规划。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2025年前要完成国七的技术验证。按照这一节奏推算,全国推行国七标准预计要等到2028年前后,为车企留出五六年的技术升级时间,使其有足够的缓冲期来应对新挑战。

    新能源与燃油车并行,国七需平衡考量

    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马路上绿牌车日益增多,但燃油车市场依然坚挺,加油站依旧遍布各地。以网约车行业为例,有司机计算,每天行驶300公里,插混车比纯电车每月多赚一千多元,因为无需花费两小时排队充电。这种现实需求表明,在政策制定时,必须兼顾新能源与燃油车的平衡发展

    去年工信部座谈会上,有车企代表指出,若国七标准门槛过高,迫使企业转向纯电领域,那些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混动技术的厂家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业内普遍猜测,国七可能借鉴欧洲经验,为混动车开辟“绿色通道”,让燃油车借助电机辅助达到排放标准,既考虑到当前技术现状,又为行业转型留出时间。

    外资车企敏感,国七政策求稳

    外资车企在我国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国七标准的实施对它们而言是一个敏感问题。某德系品牌工程师透露,其主力发动机为满足国六标准,设计图纸已修改至第七版。若国七标准大幅收紧指标,现有生产线将全部推倒重来。

    不过,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向来审慎。去年大众和通用宣布在国内新建新能源工厂后,环保部门在吹风会上暗示,国七不会“一刀切”。具体操作可能参考北京提前实施国六b的做法,先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或为外资品牌设置更长的缓冲期。毕竟,丰田、大众等外资品牌在我国市场表现出色,若逼之过甚,它们可能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这对国内汽车产业链并非好事。

    车主关注车价,国产替代降成本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国七标准实施后车价是否会上涨。国六切换时,同款车新老版本差价可达两万元。若国七实施,车企很可能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但也有好消息传来。国产尾气处理装置技术进步显著,如山东一家企业生产的蜂窝陶瓷载体,性能达到进口件的八成,价格却只有一半。随着国产替代技术的成熟,成本压力有望降低。此外,如今年轻人购车愈发重视环保指标,抖音等平台上的尾气排放测评视频备受关注,车企为维护品牌形象,也会积极跟进环保标准。

    国七标准的落地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国产后处理技术能否取得突破、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全球经济形势能否为车企提供足够的利润空间。正如环保部门所言,新标准不是束缚行业发展的枷锁,而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指挥棒。回顾当年从国五到国六的切换,虽然初期行业叫苦不迭,但如今已倒逼出全球领先的发动机技术。

    因此,普通车主无需过度焦虑,该买车买车,该换车换车。政策制定者会精准把握节奏,若国七标准落地,4S店或许会提前推出置换补贴政策,车主说不定还能从中受益。让我们拭目以待国七标准带来的汽车行业新变革#懂车帝##新能源汽车##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次阅读
    55评论
    14赞同
    收藏
    分享
    55评论
    1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