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曾入职零跑汽车2个小时的我 也想去拍工程师合影

    蓝电场头像蓝电场头像
    蓝电场02-25


    嘿嘿,不开玩笑有图为证。


    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慢慢聊。


    那是2020年12月28日,零跑汽车在C11上市之前搞了场媒体活动,以“入职体验”的名义邀请几位核心媒体人来到杭州零跑汽车总部,亲身体验零跑工程师的工作。


    很荣幸我是其中之一。



    为了突出“仪式感”,专门给我们做了零跑的“工牌”和档案袋。当时我发了个朋友圈还引起了一场“小骚动”,很多公关和厂家的朋友纷纷前来打听:“你有新动向了?”


    那时零跑汽车的办公地点在大华边上,对面是吉利汽车,总部和工程研发部门基本都在这里。


    那次体验让我记忆犹新,一般媒体参观车企总部,常规动作都是公关部接待,全程以“洗脑”的方式走马观花,最后以大领导出来和大家见面走个过场而结束。


    但零跑汽车不一样,拉着我们就冲进了研发部那层,让工程师接待并直接开始介绍技术和细节。



    坦率地讲,那个年代的汽车媒体还没那么关注技术,更别提工程师了。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大多不擅长与媒体沟通和交流,所以像我这样关注技术的媒体如老鼠掉进米缸,十分受用,但有些媒体朋友偷偷离开回了酒店。


    从那时起,零跑汽车的“工程师文化”就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前前后后发生了很多事,让我对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说到和零跑汽车的缘分要追溯到九年前,我开玩笑的说是零跑汽车“挂牌营业”之前。


    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年代,几十家新造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头,感觉人人都想造车,而且造车好像很容易似的。结果国家一个“资质”卡下来,很多“新势力”就傻眼了,当时零跑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自己,零跑邀请了不少媒体“笔杆子”去杭州,希望借用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零跑、相信零跑、接受零跑。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朱江明先生,很多人都称呼“朱总”,但我更乐意叫“老朱同志”。那种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感觉,不像是一家企业老总,而像是大院住隔壁的一位老同志。


    当年的老朱同志头上几乎看不到白头发,见面感觉精神饱满且胸有成竹。几番交流下来,给我感觉眼前这群人意气风发又雄心壮志,但不得其法如莽撞人一般,就这么跌跌撞撞地闯入了汽车行业。



    虽然我不是摸骨算命的先生,但凭借十几二十年的汽车行业经验,以及汽车媒体人的敏感性,还是能分清哪些是浑水摸鱼的骗子,哪些是真正想干实事的“好人”。所以虽然对零跑当时的一些做法不是很认同,但至少他们都是真正在付出汗水和心血,用心在努力的创业者。


    我个人能力有限,但能帮上忙的时候定尽力而为,所以当时替零跑写了不少文章,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站脚助威”。



    那个年代的汽车媒体主流还是写“新车说明书”为主,“懂技术还能聊细节”的人不多,我算“略知皮毛”的几个。再加上零跑那时候也没什么投放预算,愿意“用爱发电”的媒体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和新出行的吴兄俩人就被单独叫去格尔木,体验和工程师一起给零跑T03做高海拔刹车系统标定。



    “格尔木”这三个字在汽车制造和测试行业中,可谓“如雷贯耳”。正所谓“夏闯吐鲁番,冬去牙克石,湿奔海南岛,高上格尔木”,去格尔木进行汽车高原测试及标定,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必修课”。


    飞机落地格尔木后我被拉到了一个连锁快捷酒店,这和汽车媒体日常出差的待遇可差太多了,但让咱们干嘛来了?不就是像零跑工程师一样-干活来了么。


    不仅如此,厂家唯一负责接待我们的公关小姑娘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吃的退烧药还是我给的,所以这次我和吴兄完全就是“沉浸式体验工程师”的行程,对于热衷于此的我来说简直不要太爽。


    第二天清晨,我们坐上随行的GL8跟着一台贴伪装车衣的T03从格尔木市区出发了,我们今天的任务是从市区开到海拔4700米的昆仑山口,给零跑T03做高海拔的刹车测试和标定。


    因为零跑T03是一台纯电动车,刹车不仅仅是传统车辆的液压刹车系统,还需要考虑和能量回收RBS的协调,所以需要验证和标定的项目更加复杂。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跟车上昆仑山山口,但工程师已经来格尔木半个多月,上去不止一次了。


    一路上倒也没什么特别,就是一边走一边采集数据,并且设置不同的条件和测试项目,给出不同的反馈。



    但天气和路况条件可并不美妙,格尔木市区还艳阳高照,但随着海拔的不断爬升,气温也开始降低,进入山区之后开始阴天,随后开始飘起了雪花。而我们所行驶的G109国道还是著名的青藏线,是进藏物资运输最主力的一条公路,小小的T03在一辆辆满载、甚至超载的大货车中间行驶。


    前后有大货车夹击,地面又有冰雪打滑,其境遇完全可与三国里“前有乌江拦路,后有韩信追兵”的西楚霸王有一拼。



    而且请注意,我们这次测试标定的是什么?刹车啊朋友们!T03伪装车里的两位工程师,简直就是用生命在工作。


    抵达昆仑山口停车场,完成数据收集工作之后,精神放松下来的工程师还主动配合我们给贴着伪装车衣的T03拍了几张“动态照片”。



    该回程了,有名工程师问:“你要不要把这车开下去?”


    这句话吓着我了,下着雪的青藏线、测试车还是刹车系统标定、还是纯电动……虽然工伤有保险吧,但……还是算了吧。


    年轻工程师笑着说:“逗你玩呢,这几台测试车可宝贵了,可不敢有一点闪失。”说完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一台板车,准备把T03测试车装运。



    谁说工程师都是死板不会开玩笑的?那是偏见,至少零跑工程师还是懂“吓唬人”的



    内审C11推倒重来 只有工程师文化的企业才能如此决断。


    零跑汽车说自己是工程师文化,可能很多人不服:哪个汽车企业不是工程师扎堆儿?怎么偏偏你零跑就说自己是工程师文化?


    行伍出身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和首任长官有直接的关系。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没有好车头,带不出快跑的火车。所以零跑汽车的工程师文化,是从老朱同志开始的。


    还是讲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所谓内审,就是车企在新车设计研发的不同阶段,邀请一些外部人员来提建议,帮助后续开发。当然,现在个别车企把“内审”玩成了宣发,新车都试生产准备上市交付了,请大家来内审只是帮助做新车宣传,提什么建议不意见的,没用了。



    但零跑是真内审啊,为啥?因为请我们去看的是泥模状态的车身,真是拿我们这帮参加内审的人没当外人。


    参加过不同车型的内审,也不止一次,就聊印象最深刻的那次吧。


    零跑C01现在相当热销,俊俏的外观绝对是加分项之一,但你知道最初设计出来的外观是什么样么?可谓惨不忍睹。


    老朱同志当年还没有摸到造车的“热销密码“,还是有些闭门造车的感觉。觉得市场需要一台类似帕萨特的新能源车,但是车内空间一定要大,而且续航一定要给力。所以大电池+大空间的需求让泥模车身比例严重失调,比当年雪铁龙本土化手搓的“雪铁龙凯旋”还恐怖。



    虽然老朱同志在接下来的沟通会上侃侃而谈,但我实在忍不住,提出这车如果就这么推出,大概率会走凯旋的后尘。


    因为内审会前都要上交手机,所以我没法用手机搜凯旋车型给老朱同志看,身边零跑的工作人员赶紧掏出手机搜凯旋,然后把手机交给老朱同志,老朱同志看着看着就沉默了。


    看时机已到,我和另外两位行业大咖(不知两位是否愿意透露姓名,所以在此也就不表了)看机会到了,直接开始对老朱同志开启“颠覆性打击”,并开始“纠偏”老朱同志当时对汽车市场消费的一些错误理解和偏差。


    坦率讲,车企的一把手面对几个“外人”的建议,完全可以左耳进右耳出,甚至可以转头跟公关部门交代:“下次这几个人就别叫了”,并老死不相往来。


    但完全没想到的是,我从内审会回京后不久,就接到零跑新车项目工程师的消息,说老朱同志回来后开了不少会,最后决定按你们说的全部推倒重来。


    没想到,真的是万万没想到,一个车企一把手竟然能放下执拗与所谓的面子,在事实与道理面前选择正确的路,若企业不是工程师文化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各位后来看到的C01感觉如何?反正我觉得是特别漂亮。


    别人有的我都要有 别人没有的我更努力要有


    金华这地方我倒是很早就听说过,但主要是因为“金华火腿”,曾经我还买过整条金华火腿送人,确实好吃。后来再去金华就不是因为火腿,而是零跑工厂了。


    那时候新势力分两派,一派是坚持“自建工厂”,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上;另一片则是“代工派”,觉得只要质量保证,减少早期投入是正路。



    零跑汽车是坚定的“自建工厂”派,而厂址就选在了浙江金华,距离老朱同志的祖居义乌很近。


    参观工厂是媒体了解一家车企的必选项目,所以当年借着首款新车下线的机会,我前往金华参观了零跑汽车的工厂。



    仍旧是工程师对接,仍然是一板一眼的介绍,看得出来老朱同志对工厂是真爱,主打一个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更努力要有。


    前面流程化地走了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几大产线,用的也都是几家头部供应商的设备。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趟索然无味的行程时,突然带队工程师开始让我们戴头套和脚套,还要穿防静电服和口罩,感觉事情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当时有些车企都直接采购电池包,但零跑坚持要采购电芯后自己组装,所以全服武装的我们被带进了当年很多车企并没有的电池包生产线。



    为什么零跑对自产自研如此重视?因为这是零跑汽车活到现在,而且越活越好的核心密码。


    这是当年零跑汽车的一页PPT,那还是产品卖的不好而且资金并不宽裕的创业初期。



    你看看,咬牙切齿才敢喊出8000万,说明当年的零跑也是真“穷过”。


    但是零跑汽车从我第一次去杭州总部,就看到了从电机到控制器,乃至摄像头和各种控制芯片在内的庞大自研体系。就是当年“穷过”的零跑,在2018年就自研了如此优秀的电机电控。



    可以说,从下面这一页PPT上,就能看出零跑汽车自诞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想明白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两个问题。



    还是那句话,零跑汽车靠工程师、靠企业的工程师文化。零跑有一群求真务实的工程师,并且这些人足够的优秀,让零跑汽车的全域自研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



    也正是因为全域自研,让零跑拥有强大的成本优势以及技术自主性,可以让车辆的价格更贴近普通消费群体,让零跑成为大家买的起、用得好的车。


    今年是零跑创业九周年,一路走来靠的是工程师们的奋斗和拼搏,他们是零跑汽车最大的资产,也是面对下一个、再下一个、再再下一个九年的根基和底气。


    优秀的人要被看到,正所谓“肉不能埋在饭里”,所以在零跑九周年之际,有了这样一张全体工程师的大合影。坦率讲,零跑给我的感觉很像海盗王里的路飞,立志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世界级智能电动车企”,听起来很远大、很感人。


    可能路飞的海盗船上只有几个伙伴,但零跑老朱同志的身边,光工程师就有照片里这么多,何况还有更多其他业务部门的伙伴。相信零跑在世界舞台上,总会有所作为。


    下次再有工程师大合影的机会,记得叫上我,虽然只“入职”了2个小时但一次零跑人,一辈子零跑魂。


    值此九周年之际,愿零跑汽车一帆风顺~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