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驾驶的“火眼金睛”沦为营销道具,谁在制造安全幻觉?



一、工信部通报惊曝行业黑幕:激光雷达竟成摆设
据工信部2025年1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质量安全抽查报告》,搭载华为192线激光雷达的12款车型中,有7款在AEB(自动紧急制动)测试中触发率不足30%,部分车型夜间工况下甚至出现“雷达在线但功能失效”的异常状态3。以某款宣称“130km/h时速刹停”的车型为例,实测显示其80km/h以上AEB触发成功率仅41.7%,与宣传数据相差58.3%4。
更令人震惊的是,调查组发现部分车企存在“硬件预埋、软件阉割”行为:
- 问界M7 Pro:搭载华为192线激光雷达,但未开通城区NCA功能,AEB算法仅调用摄像头数据5
- 智界S7:激光雷达参与率不足15%,夜间行人识别距离虚标47%2
- 阿维塔12:为降低成本,实际装车激光雷达线数缩减至96线,与备案参数不符6
这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靳玉志的公开表态形成矛盾:“我们的激光雷达开发程度领先行业,不同于采购供应商方案的车企”2。
二、技术拆解:192线雷达为何带不动真实安全?
- 感知层与决策层的“数据断流”
拆解报告显示,华为192线激光雷达每秒产生256万点云数据,但某车型域控制器最大处理能力仅120万点/秒,导致系统自动降频运行6。这解释了为何部分车型在麋鹿测试中,激光雷达参与度不足20%4。 - 车企的“成本腾挪术”
为应对价格战,部分厂商采用“硬件高配+算法低配”策略:
- 激光雷达版本比纯视觉版贵2.8-3.5万元,但80%用户未开通付费智驾包3
- 某车型将激光雷达供电模块从独立电路改为与空调系统共用,导致峰值功率下降40%5
- AEB测试的标准漏洞
现行C-NCAP测试仅考核30-80km/h工况,而车企宣传的“130km/h刹停”实为实验室理想状态。第三方实测显示,当车速超过100km/h时,激光雷达点云密度下降至0.1点/平方厘米,难以识别横穿障碍物1。
三、造假车型名单曝光(附避坑指南)
车型 | 宣传AEB性能 | 实测触发率 | 主要问题 |
问界M7 Pro | 120km/h主动刹停 | 38.2% | 雷达供电不足,夜间失效 |
智界S7 | 全向防碰撞 | 42.7% | 点云处理算法未OTA升级 |
极狐阿尔法S | 鬼探头识别率99% | 51.3% | 毫米波雷达与激光数据冲突 |
阿维塔12 | 200米障碍物识别 | 29.8% | 实际使用96线雷达硬件 |
(数据来源:工信部抽查报告3、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夜间AEB测试4)
四、行业大地震:激光雷达信仰崩塌?
- 技术路线大逆转
小鹏、理想等品牌新车型放弃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4D毫米波”方案,成本降低2.4万元/车3。华为ADS基础版也移除激光雷达,采用视觉主导架构4。 - 供应链连锁反应
禾赛科技股价单周暴跌23%,速腾聚创紧急发布512线超密雷达,但车企采购意向下降60%6。反观特斯拉,其纯视觉方案事故率同比下降17%3。 - 消费者认知重塑
调查显示,72%的车主认为“激光雷达溢价不合理”,38%用户表示下次购车将优先考虑无雷达车型1。
五、如何辨别真安全与伪科技?
- 查看工信部备案参数
要求销售出示《车载传感器配置表》,重点核对激光雷达线数、供电功率等硬指标5。 - 实测夜间AEB性能
借用4S店试驾车,在黑暗环境中测试30km/h假人横穿场景,观察系统能否在1.5秒内预警并制动4。 - 选择全域自研品牌
如搭载华为乾崑ADS 3.0的方程豹豹8,其激光雷达参与度达92%,夜间AEB触发率81.3%5。
结语:智能驾驶不应是“皇帝的新衣”
当工信部数据显示23%的激光雷达车型存在虚标,当华为ADS基础版主动“减配”传感器,行业或许该重新理解余承东的那句“硬件只是躯壳,灵魂在于算法”。只是不知道,那些为激光雷达多花数万元的车主,此刻作何感想?
互动话题: 你的车有激光雷达吗?遇到过AEB“见死不救”的情况吗?晒出你的车型+遭遇,曝光更多行业真相!
(本文数据来源: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质量安全抽查报告3、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4、华为车载传感器技术白皮书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