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复工的第一波热议便涌向了Deep Seek。
这款AI大模型在短短时间内,成了各行各业争相接入的焦点,车企尤其热衷。阿里、腾讯、百度这些大厂紧跟其后,车企们也是蠢蠢欲动,纷纷宣布接入这一神奇的“新宠”。从比亚迪到吉利、奇瑞、长安、东风,20多家车企都争相拥抱Deep Seek。

不过,大家都在问:Deep Seek上车,这波风口车企能吃到多少红利?真的能带来“智驾平权”吗?这些车企能否借此打破传统的竞争格局,迎来新一轮的突破?
Deep Seek的火爆从表面看,确实让车企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在价格战已经将多数车企逼得几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借助AI技术进入智能驾驶领域,似乎是一种新的突破口。而对于车企来说,接入Deep Seek,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帮助提升车载大模型的语音交互能力。比如,吉利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 Seek-R 1 融合后,车机语音响应速度提升了40%,精准度也大大提高。东风汽车更是宣布,接入Deep Seek之后,语音交互将更自然,智能化水平也会显著提升。这对于车主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诱惑。

但是,这真的是革命性突破吗?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车企接入Deep Seek之后,最多也就是提升了语音交互的流畅度和精准度,跟早期的智能音响差不多,依然处在“一问一答”的初级阶段。尽管Deep Seek在推理和上下文理解方面的能力远超传统大模型,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智能座舱的语音控制和训练上,车企的差异化优势恐怕还是很难显现。毕竟,车主多提问的也不过是天气、路况等基础问题,如何打破这种“问答机器”的困境,才是最关键的挑战。
更何况,Deep Seek目前只是“上车”,远没有在智能驾驶领域得到深入应用。车企们虽然纷纷表态要借助Deep Seek来加速智能化进程,但智能驾驶涉及的安全性和复杂场景,显然不能单靠大模型就能解决。现在的大模型,还远远不具备对高并发的稳定处理能力,车企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还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和安全验证。

其实,大多数车企的目标依然是通过AI技术提升驾驶体验,而不完全依赖DeepSeek来做智能驾驶的“制胜法宝”。
那些像理想、小鹏等新兴车企,已经在加速研发端到端的智能驾驶大模型,力求摆脱激光雷达等硬件的依赖,走向纯软件驱动的高效智能驾驶。而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虽然DeepSeek在提升交互体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但想让其成为突破智能驾驶瓶颈的关键还为时过早。

有趣的是,虽然DeepSeek这波热潮吸引了车企们的目光,但一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厂,比如华为、小米、蔚来等,明显选择了“冷处理”。
它们不愿轻易把数据交给第三方,怕一旦依赖Deep Seek,可能会削弱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控制权。放眼整个智能硬件领域,安卓系统曾经快速崛起,带动了大量厂商的智能化进程,但最终只有苹果通过自研生态系统,牢牢掌控了高端市场。车企们显然不希望重蹈覆辙,尤其是对于华为、小米这样有着完整生态布局的企业,它们更倾向于通过自研大模型来掌控车载AI的核心技术。

这也意味着,在车圈的AI大战中,真正的核心不再仅仅是接入一个强大 的大模型,而是在生态控制和技术自主性之间找到平衡。蔚来董事长李斌的言论就很明确,做手机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同样,车企若依赖Deep Seek来提升智能交互水平,虽然可以加速智能化进程,但若无法把技术和硬件、生态系统相结合,仍然难以掌控未来的竞争主动权。

不管怎么说,DeepSeek的出现确实让车圈迎来了新的竞争格局,它为车企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从硬件堆料到AI驱动的智能驾驶。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AI技术的“平权”并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当车企们仍在摸索如何通过AI技术突破“智驾平权”的壁垒时,这一切的可能性还远未成熟。车企们对于Deep Seek的热情更像是一场虚火,真正能通过AI引领智能驾驶革命的,还是那些能够在AI与硬件、生态间取得真正平衡的企业。至于DeepSeek,它也许只是未来智能驾驶革命的序章,但仍然不足以一举改变车企的竞争格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