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五年后,还有增程式汽车?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见习记者 赵紫宸


    “1500公里续航,2027年量产。”

    长安汽车2月11日的公告,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再度沸腾。

    这款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满电状态下可驱动车辆行驶1500公里,足以让许多燃油车望尘莫及。而就在同一天,现代汽车也宣布将在下月展示其“梦想”全固态电池的试点生产线,首辆搭载该技术的车型有望在年底亮相。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过去的核心争议是“纯电vs插混”,那么现在,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当固态电池实现长续航+快充,增程式汽车的未来在哪里?

    作为一种融合电动驱动与燃油增程的过渡性方案,增程式汽车(EREV)曾被视为缓解“续航焦虑”的最佳答案。特别是在过去两年间,增程式汽车凭借其“纯电驱动+燃油增程”的独特模式,在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2024年1月-11月,国内增程式汽车累计销量已达约10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90%,成为新能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理想、零跑、问界等品牌相继推出热销车型,凭借长续航、充电灵活性以及相对较低的用车成本,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似乎正在证明增程模式不仅是一种“过渡技术”,更是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现实选择。

    然而,固态电池的突破,或许能从根源上消解续航焦虑。当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增程模式是否会变得多余?

    五年后,增程式汽车是否还能立足市场,还是会在技术更迭的洪流中,被逐步淘汰?


    PART.1

    销量风光的背后,增程是优势,还是桎梏?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的博弈中,增程式汽车以“折中方案”的姿态迅速崛起。面对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充电网络仍在完善的现实问题,它巧妙地避开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又比传统插电混动车型拥有更高的电动化占比。

    汽车之家发布的《2024中国新能源车用户需求与产品洞察报告》显示,近六成消费者在买车时,更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相较于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的长板就是综合续航里程。

    尽管有关增程式汽车是“落后技术”的争议从未停歇,但消费者的热情却依旧高涨。理想汽车更是凭借增程式车型成功突围,成为首家实现盈利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在电动化进程尚未抵达“终点”之前,增程式汽车似乎提供了一条相对务实的选择。

    近年来,增程式汽车的市场表现可谓风头无两。2023年-2024年,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纷纷押注增程技术,销量节节攀升。特别是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SUV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1月-11月,增程车型是销量增速最快的细分车型市场。增程车型同比增长99%,同比新增52万辆,达105万辆,市场份额与去年比较增长2.3个百分点。

    从市场端来看,增程式的快速增长背后,既有用户需求的现实考量,也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充电桩密度尚未完全覆盖、高速充电设施仍需完善的背景下,增程式汽车通过“电驱+燃油增程”的双重动力方案,有效缓解了补能焦虑,特别是在长途出行和寒冷地区用车场景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这种市场趋势并非偶然。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指出,增程式车型的热销是技术、市场、成本等各方面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纯电动车,增程式车型的研发风险较低,能够缩短新车推出周期、降低成本,从而在当前的价格竞争中获得优势。尤其是在价格敏感的市场环境下,增程式技术让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高配置的新能源车型,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接受度。

    此外,增程式技术是新能源发展路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政策导向一直对混动技术持开放态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强调,早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家便已将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共同列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路径。同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也明确提出,未来15年,混动技术将在汽车产业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并提出2025年百公里油耗目标降至4L、2030年降至3.2L。这一战略规划,也为增程式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事实上,“可油可电”就真的不焦虑吗?

    增程式汽车的核心卖点之一,就是它提供了“可油可电”的灵活补能方案,理论上能够兼顾纯电动的经济性和燃油车的便利性,缓解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然而,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增程车主发现,所谓的“无焦虑”只是表象,增程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补能的自由,更是一种新的焦虑——充电焦虑、油耗焦虑和体验焦虑,让原本期待更轻松用车的用户,反而陷入了复杂的决策困境。

    从充电频率来看,增程式汽车的用户群体并没有比纯电车主减少充电次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充电更为频繁。

    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68%的增程车主每周充电2-3次,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纯电动车主的53.7%。更有18.7%的增程车主,每周充电4-6次,几乎每天都要充电。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增程式汽车配备了燃油增程器,理论上可以随时补能,但实际使用中,很大一部分车主仍然倾向于将其作为纯电动车来使用,并尽可能避免使用燃油发电。

    为了降低出行成本,许多新能源车主甚至愿意在半夜排队充电,只为省下一笔燃油费用。虽然看似拥有“增程”这一兜底方案,但面对远低于油价的电价,不少车主仍难以摆脱续航焦虑,甚至比纯电车主更执着于充电。

    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相比直接从电网充电,增程模式下的油耗表现并不占优。例如,根据工信部认可的文件,理想L9在增程模式下的WLTC油耗为7.8L/100km,而在高速状态下,这一数据可能攀升至8L/100km以上。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增程车主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会不断权衡,在充电成本、油费和续航之间做出选择,而这恰恰是他们想要通过购买增程车所规避的焦虑。

    除了经济成本,增程式汽车的使用体验也未必如宣传所说的那样“自由”。大多数增程车型的电池容量在40-60kWh,纯电续航约100-200公里,车主若想降低出行成本,就必须比高续航纯电动车更频繁充电。这种使用模式让增程车主逐渐养成了“电车化”思维,不仅要规划充电站,还需关注充电桩的占用情况。一些车主甚至表示,在热门商圈、高速服务区,高峰时段仍然要排队充电,补能焦虑并未消除。许多增程车主因高油耗问题倾向于充电,最终使用习惯与纯电动车无异。

    从市场反馈来看,增程式汽车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窗口期”。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续航焦虑,却也带来了新的焦虑——车主在充电与加油之间反复权衡,补能策略变得更复杂。

    当固态电池实现1000-1500公里续航、快充缩短至10-15分钟,增程模式是否仍然必要?届时,纯电动车若能完全覆盖长途和日常需求,增程式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或将被大幅削弱。


    PART.2

    固态电池的崛起是新能源车的“终极形态”吗?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始终围绕着续航、充电速度、安全性和成本四大核心要素展开。近年来,固态电池技术的加速突破,正在改变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也使得当前依赖增程模式的新能源汽车面临不小的挑战。

    “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更安全”,相比于目前主流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电解液,不仅在安全性方面优势显著,也能在能量密度、充电效率和寿命上带来全面提升。从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固态电池已成为各大企业争相布局的下一代核心技术。

    首先,能量密度的突破让续航进入1000公里时代。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之间,而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目标则远超这一数值。

    据了解,清陶能源研发的第三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超过500Wh/kg,预计2027年量产,客户包括北汽、上汽、广汽等;比亚迪及宁德时代计划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长安汽车近日宣布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当前国内在半固态电池技术方面已取得领先优势,预计到2025年,包含车载及非车载应用在内的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突破10GWh。而全固态电池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和验证阶段,预计未来2-3年内可实现小批量搭载测试,为大规模商业化铺路。

    此外,快充技术的进步将彻底颠覆“充电焦虑”。目前,液态锂电池的充电速度受制于电解液的离子迁移速度,导致高倍率充电时容易过热,影响电池寿命。而固态电池由于采用固态电解质,能在更高温度和更大电流下安全工作,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例如,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取得了不少进展,据相关报道,其新固态电池具有快速充电的优势,充电时间仅需约10分钟,且续航里程可达621英里(约1000公里),未来有望超过1200公里。

    在此背景下,增程式汽车所谓的“灵活补能”优势将被削弱,因为一台续航800-1000公里、能够10分钟快充的纯电动车,已经可以完全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长途出行需求。

    此外,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上的突破,正在为新能源汽车彻底摆脱“自燃焦虑”提供可能。传统液态锂电池因采用易燃、易挥发的电解液,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能引发起火甚至爆炸,安全性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固态电池采用无机固态电解质,不仅能有效降低热失控风险,还能提升电池的耐用性和高温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电化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难题,包括界面稳定性、离子传导效率和成本控制,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预计到2025年,多家企业将推出性能稳定、成本可控的固态电池,并正式迈入量产阶段。例如,长安汽车近日宣布,其固态电池采用“金钟罩”技术,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即使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也能有效防止热失控现象,提高电池的整体安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表示,全球的电池研发团队都在寻找提升高能量密度电池安全性的方法,而固态电池的安全性相比传统锂电池有显著提升。他强调,固态电池不像汽油那样易燃易爆,其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降低热失控风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尽管如此,陈军也指出,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产业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他认为,最理想的固态电池方案应采用完全固态的电解质,并去除传统隔膜,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性能。然而,当前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界面相互作用问题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仍有待突破,同时成本控制仍然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难题。因此,在固态电池真正进入大规模市场之前,仍需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推动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PART.3

    五年后,还有增程式汽车吗?

    从技术角度来看,固态电池的性能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全球汽车制造商也不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然而,目前固态电池仍然面临技术成熟度、生产成本和产业化速度等多重挑战。

    据行业预测,固态电池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量产上车,但要真正降低成本、普及至中低端市场,可能还需要4-5年时间,即2030年左右将是一个重要节点。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纯电车型能否全面替代增程模式,取决于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如果固态电池的成本在短时间内无法降至与现有锂电池相当的水平,增程式汽车仍然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敏感的市场。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在公开场合直言:“增程车是过渡产品,真正实现电动化的方式是纯电动汽车。”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认为,增程式技术不是未来的主流方向,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纯电动车的市场占比将持续扩大。甚至连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目前增程式技术的最大推行者,也曾表示,增程车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3-5年。

    这些判断的核心逻辑在于:增程式汽车的市场需求,依赖于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和电池技术的局限性。一旦固态电池在续航和补能速度上全面超越现有锂电池,并且充电网络建设持续完善,增程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步消失。

    帅石金表示,增程式技术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和技术的竞争。当前,不仅增程式技术在进步,纯电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未来几年可能会有重大突破,技术进步的速度将决定增程式汽车的生命周期。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即便固态电池在未来几年实现技术突破,其成本下降仍然需要时间。对于三四线城市、边远地区和长途运输市场,增程式汽车仍可能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能源供应不稳定的地区,燃油增程器的存在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补能方式。

    付于武也认为,现在就断言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为时尚早。新能源市场仍在动态演进,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催生新的动力解决方案。

    因此,增程式汽车是否会彻底消失,仍需观察未来市场的演变。

    五年后,增程式汽车可能不再是市场主流,但它未必会完全消失。它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固态电池能否按预期兑现技术承诺,以及市场是否真正接受新能源车的“终极形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