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百年霸主的中年危机,前设计总监直言“被小米打得只剩品牌价值”

    非常车时刻头像非常车时刻头像
    非常车时刻02-19

    “小米汽车与保时捷外形相似,充电速度、续航也一样甚至更好,而且还具备联网功能,但价格只有保时捷的六分之一。”近日,理想汽车设计总监本·鲍姆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一语道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溃败的核心逻辑。

    而保时捷的销量数据与股价走势,正为这一论断提供残酷的注脚——2024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8%,全球市值较巅峰期蒸发超30%,这家曾以“每台车利润率超20%”著称的豪华车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

    销量三连跌,保时捷血裁1900人

    回望2015年,中国市场以5.8万辆的销量首度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1年更以9.57万辆的巅峰战绩贡献其全球销量的31.7%。然而此后三年,保时捷在华销量连续下滑:2022年同比下降2.5%至9.33万辆,2023年跌幅扩大至15%(7.93万辆),2024年更是断崖式下跌28%至5.69万辆,这一数字甚至低于2014年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市场以8.65万辆的交付量重夺榜首,欧洲市场(不含德国)销量增长8%,德国本土市场增幅达11%。简单点来说,2024年保时捷除中国市场的销量大降28%外,其余主要市场均增长。

    2024年保时捷全球销量

    具体到车型上,国内市场卡宴依旧是销量主力,2024年销售了77686台,紧随其后的是Macan,为55000台,Taycan下滑严重,而Panemera也下滑了20%。

    中国市场的溃败,直接导致保时捷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3%至31.07万辆,成为其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剧烈。自2022年上市以来,保时捷股价累计下跌超30%,2024年7月因下调全年销售预期(销售额从400亿-420亿欧元调至390亿-400亿欧元)单日暴跌7.7%,创下IPO以来最大跌幅。

    为应对危机,保时捷在2024年裁员1500人后,2025年初宣布再裁1900人,并关闭郑州、鄂尔多斯等20余家门店,将中国经销商网络从144家缩减至2026年的100家。这家曾以“每卖一辆车净赚2.3万欧元”傲视群雄的豪华品牌,不得不直面“卖不动”的尴尬现实。

    电动化滞后与本土化失灵,内忧外患的双重绞杀

    保时捷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逐渐落后的典型案例。

    其首款纯电车型Taycan从2019年推出后始终未能打开局面,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4151辆,2024年销量再跌49%。对比之下,小米SU7上市不到一年累计交付突破15万辆,问界M9成交均价高达55万元却供不应求。

    当保时捷纯电Macan的L2级辅助驾驶还需要额外付费选装时,中国车企却已经实现“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驾。当保时捷的220V电源还需选配,标价1300元时,中国用户早已被全系标配“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热门车型所吸引。

    其实保时捷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本土化策略的失灵。保时捷并未能真正融入中国市场,长期依赖进口模式,全系车型均价超70万元,而宝马X5、奔驰GLE等豪华车型却早已通过国产化将价格下探至60万元区间。更致命的是,保时捷的产品换代与中国市场需求严重脱节:2024年保时捷在华在售车型仅6款,且智能化配置率不足30%,反观蔚来、理想等品牌每年推出2-3款全新车型,OTA升级频率更是以周为单位。直至2024年底,保时捷中国才开始设立技术部门启动本地研发,这无疑错过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保时捷只剩品牌价值了”

    保时捷的危机,其实也反映了豪华车市场在价值评判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过去,“德国工艺”“赛道基因”是吸引国人的利器,但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智能座舱体验”“自动驾驶水平”等科技属性调研显示,保时捷潜客流失群体中,70%转向蔚来、理想、小米等本土高端品牌,这些用户直言:“保时捷的标值50万,但我要为剩下的50万买到真实技术价值。”

    资本市场对此已有清醒认知。2024年,蔚来、小米汽车市值相继突破千亿美元,而保时捷市值徘徊在600亿欧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是智能电动车赛道“软件定义汽车”逻辑对传统豪华品牌“硬件溢价”模式的颠覆。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坦言:“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要求比欧洲领先三年。”但当这家德国车企终于决定加速电动化时,其规划的2030年电动化率目标(50%)已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全系电动”时间表。

    写在最后:

    当小米SU7以21.59万元起售价提供“保时捷级”驾控体验,当问界M9以55万元均价实现“移动智能办公室”功能,传统豪华品牌赖以生存的“品牌神话”正在瓦解。保时捷们需要回答的不再是“如何卖更贵”,而是“凭什么更值”——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华为ADS 3.0的千公里零接管数据里,藏在蔚来换电站的3分钟补能效率中,藏在小米汽车“人车家全生态”的体验闭环内。

    这时候回过头再来看保时捷原设计师,现理想设计总监本·鲍姆的感慨,你可能就会发现汽车工业的百年变迁,胜利者始终都是以技术重绘价值坐标、以用户重构产品逻辑的先行者——无论它们来自斯图加特,还是北京、深圳。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