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欧盟电动车关税诉讼是18个月,可能影响到关税的最终执行。

    英莫问667头像英莫问667头像
    英莫问66702-22

    以下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基本情况,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梳理,有如下结果,请欣赏。

    一、关税政策的时间线与税率结构

    1. 政策实施时间线

    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指控中国车企因政府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

    2024年6*:欧盟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宣布自7月5日起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7.4%-38.1%的临时关税,为期4个月。

    2024年10月:欧盟完成终裁,决定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7%-35.3%的最终关税,为期5年,并在原有关税10%的基础上叠加。

    2. 税率分级与适用企业

    配合调查的样本企业: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35.3%)。

    其他配合企业:统一税率为20.7%;未配合企业:最高税率35.3%。

    外资品牌:特斯拉因配合调查且被认定“受政府补贴较少”,税率为7.8%;宝马等欧洲品牌在中国生产的车型(如电动MINI)税率为20.7%。

    二、欧盟的政策逻辑与争议

    1. 核心理由

    欧盟认为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提供“不公平补贴”,导致中国电动车价格低于欧洲本土产品(成本低约30%),威胁欧盟汽车产业生存。

    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增至2023年的8%,预计2025年达15%。

    2.欧盟内部分歧

    反对声音:德国车企(宝马、大众、奔驰)强烈反对,认为关税将损害其在中国生产的返销车型竞争力,并可能引发中方反制。

    支持阵营:法国等国以保护本土产业为由支持高关税,尤其针对中国品牌上汽MG等市场份额快速扩张的威胁。

    三、中方的回应与法律行动

    1.政府与行业机构抗

    中国商务部多次批评欧盟调查“缺乏事实依据”,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采取反制措施,如对欧盟猪肉、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

    法律诉讼:比亚迪、吉利、上汽及中国机电商会(CCCME)于2025年1月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欧盟裁决程序违规。

    2. 车企应对策略

    本地化生产:中国车企加速在欧洲(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和东南亚(如泰国、墨西哥)建厂,规避关税壁垒。

    供应链调整: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扩建产能,支持车企本地化生产。

    四、关税的连锁影响

    1. 欧洲本土企业受损

    宝马、大众等依赖中国生产的欧洲品牌成本上升,西雅特(大众子公司)因关税可能导致裁员1500人。

    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呼吁欧盟重新评估政策,避免失业潮。

    2. 消费者与市场冲击

    关税推高欧洲电动车售价,削弱消费者购买意愿,延缓脱碳进程。

    欧盟车企担忧失去中国供应链优势,如电池技术依赖。

    五、未来走向与谈判前景

    1. 法律诉讼进程

    欧盟普通法院审理周期约18个月,诉讼结果可能影响关税最终执行。

    2. 谈判窗口

    欧盟委员会声称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要求中方解决“补贴问题”。

    中欧技术谈判持续进行,但短期内难有突破。

    总之,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旨在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然而,此举不仅未能解决欧盟产业的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并可能延缓欧洲绿色转型进程。中国通过法律诉讼、产业链调整及反制措施多线应对,长期来看,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生产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