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的千公里续航,是屠龙刀还是割韭刃?

    牛老头2023头像牛老头2023头像
    牛老头202302-18

    续航千公里的狂欢,还是资本割韭的新剧本?


    2025年2月,比亚迪一纸“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砸向市场,宣称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量产,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15分钟满血复活,更扬言“固液同价”——这镰刀般的宣言,割开了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层遮羞布2610

    镁光灯下,比亚迪CTO孙华军手持60Ah全固态电池,如捧金砖:能量密度400Wh/kg,循环寿命万次,针刺不燃,热箱不爆。这般数据,让传统液态电池成了裹脚布,燃油车更似蒸汽时代的遗老58。资本市场闻风而动,比亚迪股价应声暴涨,仿佛看见特斯拉的棺材板上又钉了一颗钉子2

    “技术奇迹”背后,藏着多少资本的血腥算术?硫化物电解质成本是液态电池十倍,生产线如吞金兽,首批装车车型售价必破30万——所谓“固液同价”,是否画给韭菜的饼?。

    算盘打得震天响:2027年“示范装车”,美其名曰技术验证,实则是让土豪充当年费小白鼠;2030年“大规模量产”,待到成本压至韭菜颈动脉,再挥镰收割。这剧本何其熟悉?昔日的刀片电池,初上市时吹嘘“永不起火”,如今二代迟迟不装车,反被吉利神盾短刀电池抄了后路7。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不过是资本市场的催情药——股价涨了,高管套现了,谁管消费者是否真能开上“10万元千公里神车”?

    更荒诞的是产业链狂欢:恩捷股份签下3亿平方米电解质膜订单,比克电池高呼“即将量产”,车企争相发布装车计划——这场“固态电池大跃进”,像极了清末义和团拜关公,个个都说能刀枪不入。


    比亚迪挥动固态电池,表面是给燃油车敲丧钟,实则连电动车也一并送进火葬场。当续航1000公里、充电10分钟的新车上市,去年花40万买700公里续航的车主,二手残值恐将腰斩。

    加油站将成历史标本,发动机厂变电池代工厂,4S店机修工改行修固态电解质——这场“技术革命”,本质是产业链的集体大逃杀。更讽刺的是,国家电网忙着淘汰500V旧桩,超充站建设追不上电池迭代速度,届时手握千公里续航的车主,怕是要在充电桩前排队到地老天荒。

    燃油车固然将死,但电动车的“过时焦虑”已成新病。比亚迪一边高喊“科技平权”,一边让海鸥装上智驾系统——这哪是平权?分明是给韭菜分级,好层层收割。到底是燃油车的葬礼,还是电动车的坟场?

    固态电池的战场,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沦为中美日欧的“国运赌桌”。日本手握68%硫化物专利,中国狂砸60亿研发经费,三星叫嚣2027年量产,宁德时代死磕成本——这场战役的赢家,将坐收全球“技术税”,输家连汽车螺丝钉都要看人脸色。

    比亚迪的“固液同价”,实则是赌中国能率先突破成本牢笼。若成,全球电动车标准尽归其手;若败,万亿研发投入皆成他人嫁衣。可这宏图霸业,与普通消费者何干?当你在2027年咬牙买下30万固态电池车时,不过是资本棋局里的一粒卒。

    比亚迪的固态电池革命,何尝不是如此?续航千公里的神话背后,是资本镰刀的寒光;固液同价的承诺之下,是技术奴隶的锁链。当我们在2027年欢呼第一辆固态电池车下线时,不妨问问自己:这究竟是人类征服能源的里程碑,还是新一轮割韭运动的开幕礼?

    互动话题

    1. 若2027年固态电池车售价30万,你会当“小白鼠”吗?
    2. 技术迭代加速,买车是否已成“智商税”?


    #比亚迪固态电池革命##千公里续航陷阱##资本割韭新纪元#

    #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真的会取代燃油车吗?##固态电池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线?##固态电池汽车能完全淘汰油车吗?##固态电池来袭#

    次阅读
    13评论
    5赞同
    收藏
    分享
    13评论
    5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