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在2025年春节祭出“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的核弹级战略时,整个汽车圈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7.88万元的海鸥自由版,不仅击穿了智能驾驶的价格底线,更让行业惊呼: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下半场,竟以如此暴烈的方式提前开战。

一、比亚迪的“智驾平权”:从价格屠夫到技术颠覆者
2月10日,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王传福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最低售价7.88万元的海鸥自由版直接搭载城市NOA功能。这一价格比2024年智驾车型最低门槛(宝骏云海10.98万元)直降3.1万元,甚至低于特斯拉FSD智驾系统单套售价(6.4万元)。网友戏称:“这是买智能驾驶送了一辆车。”
比亚迪的底气源于三大核心优势:
1. 规模效应:年销超300万辆的体量,使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30%;
2. 垂直整合:自研芯片、算法和传感器,规避第三方技术溢价;
3. 技术降维:“二郎神”三目系统以纯视觉方案实现激光雷达级性能,硬件成本压缩50%。
二、行业震动:友商被迫“跟牌”,淘汰赛加速
比亚迪的突袭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发布会次日,吉利、小鹏等车企股价暴跌超7%,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表达对行业格局的担忧。尽管长安、零跑等企业宣布跟进“普惠智驾”,但实际落地时间普遍延迟至2025年下半年,且价格仍高于10万元。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1%,但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销量同比下滑11.13%。这意味着,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已成生死战场。比亚迪的“智驾下沉”策略,直接挤压了传统燃油车和弱势新能源品牌的生存空间。

三、技术暗战:从“堆料竞赛”到系统级较量
行业共识“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正在被改写。2025年的智能化竞争已从单一的硬件配置,升级为“算法+数据+供应链”的全体系对抗:
- 算法迭代: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通过300万公里路测数据训练,城市场景接管率降至0.2次/千公里;
- 成本控制:华为DriveOne 5.0电驱系统将油冷覆盖率提升至92%,能耗降低15%;
- 生态构建:特斯拉FSD V12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决策能力。
这场技术革命的结果显而易见:2025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突破65%,而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将彻底沦为代工厂。
四、消费者红利与行业隐忧
对用户而言,“智驾平权”意味着花10万元就能享受三年前百万豪车的科技配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15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达68.4%,智能化正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
但狂欢背后暗藏危机:
- 技术同质化:多数车企依赖第三方方案,功能体验高度雷同;
- 安全争议:城市NOA事故率较人工驾驶高0.8%,责任界定仍存法律空白;
- 产能过剩:中汽协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将跌破70%,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当比亚迪用7.88万元的海鸥自由版叩开智能驾驶普惠时代的大门,这场战役早已超越单纯的价格竞争。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追赶”到“科技引领”的质变,更预示着全球汽车权力格局的重构。2025年的车市注定腥风血雨,但唯一确定的是:躺在电动化功劳簿上的企业,终将被智能化的浪潮吞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