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渝一带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24年西南地区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约2168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8%,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核心发展亮点如下:

一、产业基础与市场规模

- 资源与产能优势: 四川的锂矿储量占据全国的 57%,动力电池产量在全球占比 10%,已然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川渝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速达 70.47%,2024 年累计超 237.8 万辆,出口量年均增长 39.5%。
- 产业链布局: 川渝已汇聚 600 余家智能网联上下游企业,涵盖车载传感器、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并构筑起“氢、电、智行”三条产业廊道。 成都、重庆建成超过 500 公里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成宜高速成为全国首条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事故率降低 60%。
二、政策与技术创新

- 政策协同: 川渝联合颁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旨在共同构建万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入选国家“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主城区红绿灯联网率达 100%。
- 技术突破: 长安汽车等企业促使脑电波驾驶、L4 级自动驾驶技术得以落地,问界 M9 等高端车型打破了外资的垄断局面。 预计“十五五”期间(2026 - 2030 年),L2 - L3 级智能车渗透率超 70%,车载软件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 20%。
三、挑战与机遇

- 竞争压力: 华为鸿蒙 OS、高通虚拟化技术构筑起生态壁垒,需通过开放 SDK 以吸引开发者。 德赛西威等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压缩利润空间,MTK 方案需增强性价比优势。
- 未来机遇: 成渝计划建设超 1000 座加氢站、部署 1700 套 C - V2X 设施,推动氢能重卡、智慧物流实现规模化发展。 四川拟招引智能网联头部企业,力争在 2027 年建成 6 个万亿级产业,强化车载软件、自动驾驶等环节。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政策协同以及技术创新,正在加速朝着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迈进,然而仍需突破技术生态与成本竞争的瓶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