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持续发力
目前还在持续的新能源政策有购置税减免政策、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换电模式、双积分管理等。
购置税减免政策目前会延续到2027年,2026 - 2027会是减半征收,不过3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在这期间还是完全免税的。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尤其是相较于油车来说,优势明显。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也扩大了补贴范围、提高了补贴金额。报废特定时间前注册的汽油、柴油、新能源乘用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获 2 万元补贴;报废符合条件燃油乘用车,购买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可得 1.5 万元补贴。
工信部在积极引导推进换电模式的发展,从公用设施上解决新能源用户“里程焦虑的问题”,虽然目前只有蔚来一加在做,但是行业标准一旦制定起来,也能够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双积分政策,也是一把悬在车企头上的双刃剑,促使传统车企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
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的深化,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在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私人消费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和接受。

电池技术革新
固态电池目前已经取得进展,有消息表示 2026 年后,固态电池将实现大规模量产
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中,电池技术堪称核心关键,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犹如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着新能源汽车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固态电池技术作为备受瞩目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攻克技术难题,目前已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实现了规模化装车,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到 2026 年后,固态电池将实现大规模量产,届时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高安全性等显著优势,将极大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安全性,有效解决消费者对续航和安全的担忧。
针对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的行业痛点,宁德时代等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布局锂钠电池混用方案。这一创新性技术方案通过巧妙融合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优势,成功解决了低温场景下电池容量降低、充电速度变慢等问题,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在寒冷地区的使用性能,拓宽了新能源汽车的适用范围,为消费者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出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超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同样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深圳作为超充技术应用的先行城市,已成功建成全球首个 “超充枪超加油枪” 城市,为超充技术的推广树立了典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预计到 2025 年,超充站将广泛覆盖核心交通枢纽,实现充电速度的大幅提升,使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大幅缩短,趋近于燃油车的加油时间,彻底解决消费者的 “里程焦虑” 问题,让新能源汽车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自动驾驶技术进阶
2025 年,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华为、小鹏等企业凭借其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加速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65%,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将具备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L3 功能装车量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85 万辆跃升至 330 万辆,并首次下探至 10 万元级车型,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在中低端车型上的普及。这一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还为其赋予了更高的附加值。在未来的出行场景中,自动驾驶技术将使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如车内办公、娱乐休闲等,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氢能技术崭露头角
随着首部《能源法》的正式实施,氢能正式被纳入国家能源体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氢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 “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进入关键的冲刺期,各地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在示范城市群的带动下,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绿氢制备与储运技术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有望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一旦绿氢制备与储运技术实现突破,将有效降低绿氢的生产成本,提高其供应稳定性和便捷性,为氢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届时,氢能商用车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燃油商用车相比,氢能商用车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氢速度快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满足物流运输等领域对高效、环保运输工具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氢能商用车将在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空间。

内需增长强劲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增长态势十分强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乘联分会预测 2025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将达到 1330 万辆,同比增长 21%,市场渗透率提升至 57%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表示,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650 万辆左右(出口计入其中),实现约 30% 的增速,新能源渗透率超过 50%,达到 55% 左右。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正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
与此同时,“00 后” 逐渐步入职场,正逐步成长为购车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 年 30 岁以下购车用户占比达 37%,其中首次购车比例超过 80%。作为新兴的消费群体,“00 后”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更加注重个性化、智能化的消费体验。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高科技配置、智能化功能以及环保理念,与 “00 后” 的消费观念高度契合,因此受到他们的热烈追捧。他们的购车需求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出口拓展新局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样成绩斐然,出口规模持续攀升,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达到 67.9 万辆,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出口额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年出口量达到 173.5 万辆,同比增长 55% 。2024 年 1 - 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 185.3 万辆,同比增长 32.1%,出口额达到 4917.1 亿元,同比增长 37.5%。这些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欧盟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车企积极调整战略,主动开拓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汽车消费需求旺盛,且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较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车企还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实现本地化生产,有效突破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等地建设工厂,上汽在印度、印尼等地布局生产基地,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还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沉市场崛起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下沉市场的潜力正逐渐被挖掘,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目前,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 35%,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下沉市场的消费活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都在不断增强。
众多车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机遇,纷纷加大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力度。比亚迪今年重点 “抓县级市场”,王朝网计划增加县级市场的门店数量,进一步深耕下沉市场。同时,比亚迪还推出了售价 6 万级的海鸥(图片|配置|询价)和 7 万级的秦 DM - i 车型,通过 “电比油低” 的定价策略,推出更具性价比的 “荣耀版” 车型,精准满足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注重实用性的需求。此外,广汽、长安、长城、吉利等传统车厂也在积极加强下沉力度,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也相继表示将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这些车企的积极布局,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普及,释放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未来可期,前景光明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发展态势,红利期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策层面,购置税减免、汽车以旧换新、换电模式推广、“双积分” 优化以及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等一系列政策,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层面,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氢能技术等不断取得突破,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附加值,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技术动力。市场层面,内需增长强劲、出口拓展新局、下沉市场崛起,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潜力无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