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本田与日产正式对外宣布,双方终止关于经营合并的磋商进程。这一结果意味着,经过数月的密集谈判,这两家日本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最终未能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日产与本田Logo
此次磋商的破裂,主要源于双方在合并方式和业绩重建措施上的巨大分歧。本田作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本田的股票总市值为3570亿人民币,是日产的5倍),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包括要求日产进行更深度的裁员,并考虑将日产变为本田的子公司。然而,日产对这一方案持坚决反对态度,认为该方案会侵蚀其自主权,并限制其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本田总裁三部敏宏(右)和日产社长内田诚(左)
此次磋商的失败,反映了两家企业在战略方向上的不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加速变革,尤其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崛起,本田和日产原本希望通过合并提升竞争力,如果合并成功,新企业将跃升为仅次于丰田和德国大众的世界第三大汽车企业,纯电动汽车(EV)开发等合作也将继续下去,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在与本田的统合磋商破裂后,日产迅速公布了其结构改革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产能、裁员以及关闭部分工厂。具体而言,日产计划将全球产能削减约20%,并裁减约9000名员工。此次改革的动因源于日产近年来所遭遇的经营困境,特别是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的表现欠佳。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日产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措施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运营效率。此次改革预计将在2024财年带来约47.6亿人民币的结构改革费用,日产期望凭借这些举措在未来数年达成盈利目标,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重新巩固其地位。

在与本田的统合磋商破裂后,日产也并未放弃寻求外部合作的机会。据报道,日产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台湾地区的鸿海精密工业吸引了众多目光。鸿海董事长刘扬伟清晰地指出,公司旨在与日产建立合作关系,而非进行收购。这一表态为双方未来的潜在合作埋下了伏笔。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鸿海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资源。与鸿海携手,或许能为日产在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双方能否达成实质性合作仍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日产内部对自主性的坚持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下。

日产社长内田诚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日产的自主重建之路。他表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日产将致力于通过内部改革实现业绩复苏。截至2027年3月的2026财年,日产预计将每年削减固定成本超142.8亿元人民币,并降低变动成本约47.6亿元人民币。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将在中国的产能缩小30%,即在中国市场减少50万辆产能,并于2024年关停江苏省的一座乘用车工厂,将中国年产能调整至100万辆;在全球其他区域的产能再减少50万辆,使得日产的全球总产能降至400万辆。同时,日产拟在全球范围内裁减2500名管理职位以及6500个工厂岗位,并关停3家工厂。
内田诚的这一表态,反映了日产管理层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同时也表明了日产不愿在外部压力下放弃自主性的决心。
不过,日产的未来之路并非能一路顺风。2024财年预计将面临38.08亿人民币的亏损,而美国市场的疲软表现和中国市场产能的优化调整,都为其后续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内田诚还暗示,如果企业重组方向明确,他已做好“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任领导者”的准备。

2024年北京车展日产汽车展台
关于本田与日产的合并磋商破裂以及日产随后的结构改革计划这两件事情,一方面,两家企业在合并方式上的分歧,暴露了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困境,尤其是在面对新兴市场和电动汽车崛起的背景下。另一方面,日产的自主重建之路以及其寻求新合作伙伴的举动,也引发了对其未来发展的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日产的独立改革可能会带来新的生机,而另一些人则担心,缺乏外部支持的日产可能难以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本田与日产的这一系列动作,都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