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华社点赞比亚迪高阶智驾,余承东:凑合能用,和好用安全不同

    新华社点赞比亚迪“普及”高阶智驾的决心,将高阶智驾普惠至万元级别的车型。余承东:凑合能用的高阶智驾,和好用安全的高阶智驾不同。

    近日,新华社发文指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向智能化深水区的关键节点,比亚迪发布的“全民智驾”战略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战略以“技术普及”为核心,将高阶智驾功能覆盖至7万级至20万级的主流市场车型,让智能驾驶从高端“奢侈品”变为大众“必需品”。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是其智能化布局的重要一步。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覆盖王朝网和海洋网的21款车型,价格区间从7万元到20万元,包括最亲民的海鸥(图片|配置|询价)车型。这一举措打破了智驾技术长期被高端车型垄断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技术普惠”。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技术矩阵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支撑。其中,天神之眼C(DiPilot 100)作为面向大众市场的解决方案,配备了前视三目5R12V感知硬件和端到端控制算法,能够实现高速领航、代客泊车、记忆领航等功能。例如,高快领航HNOA可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上完成自主换道、绕行障碍物等任务,而代客泊车AVP则让用户下车即走,车辆自动泊入车位,极大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比亚迪的这一战略不仅依托于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还得益于其庞大的数据积累和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目前,比亚迪已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构建了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同时,其研发团队超过11万人,其中智驾工程师达5000多名,实现了软硬件全栈自研。

    作为智驾领域的巨头,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双方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然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对“全民智驾”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将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称为高阶智驾并不合适,真正的智能驾驶需要在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上达到更高标准。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对智能驾驶技术分级的深入思考。

    随后余承东就自己关于高阶智驾的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发布的朋友圈留言表示:

    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可喜可贺!而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

    在比亚迪推动智驾技术普及的同时,华为也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华为乾崑智驾的用户数量突破50万,累计行驶里程达到14.53亿公里,占全年行驶里程的29.72%。其中,高速场景下的行驶里程达10.47亿公里,城区环境下的行驶里程为4.06亿公里,展现了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

    华为的ADS 3.0系统是其技术领先的体现。该系统采用端到端架构,通过GOD-PDP网络实现了从感知到规控的无损信息传递,能够在复杂路况下表现出类人化的驾驶行为。例如,其“车位到车位”功能无需预先记忆路线,首次驶入陌生停车场即可实现自动泊车,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华为还通过“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任。该服务为使用智能泊车辅助功能超过60次的用户提供最高4000元的保障权益,覆盖泊车、巡航等多种场景,彰显了华为对用户安全的高度重视。

    比亚迪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逐,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加速了市场的普及。比亚迪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优化,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10万级车型,实现了“从豪华到普惠”的转变。而华为则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

    新华社点赞比亚迪高阶智驾,余承东:凑合能用,和好用安全不同。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和华为的技术突破,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无论是通过规模化实现技术普惠,还是通过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两者都在为智能驾驶“飞入寻常百姓家”贡献力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