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一口气推出了21款智驾车型,连菜市场的大妈都津津乐道。但有一个重要信息却被大众忽略了——1月汽车市场已经开始洗牌了。
由于很多用户在去年12月受“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诱惑提早购车,1月的市场因此大受冲击。
乘联会在2月11日公布了1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提到今年1月汽车销量创下10年来第三低,仅高于2020年和2023年的1月。
数据显示,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下降31.9%。而其中接近一半的车是由四家中国车企卖出去的,其他品牌的压力可想而知。

1月卖得好的就这几家
虽然销量低迷,但是1月的数据也藏着不少信号,可以看出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比如说,乘联会就从中看到积极阳光的一面,并预计2025年“低开高走”的潜力巨大。
而从销量构成来看,1月数据也反映出市场格局的变化。在今年1月,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总销量超过68万辆,继续占据头部领先位置,这四家的销量份额从上年度38%上升到2025年1月的46%。

这意味着,这四家巨头几乎承包了市场近一半的销量,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从目前趋势来看,这四家自主品牌企业还有不少牌可打,比亚迪在春节长假后一口气推出了21款带智驾的车型,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吉利旗下多个爆款车型还有巨大潜力。奇瑞、长安的发展势头也不错。
分析这几家车企的产品规划、战略布局可以看出,它们今年的销量大概率还会超过去年。此外,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存在重组的可能性,或将催生一家体量更大的巨无霸车企。今年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合资品牌与新造车企的困境
回顾过去,2019 年是大众在华销量的巅峰,接近 500 万辆,市场份额超过 17%。丰田在中国销量最高的2021年也达到了194.4万辆。那时自主品牌厂家每次看榜单都只有羡慕的份。
地球人都知道,自主品牌主要靠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新能源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逆袭。
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仅为49万辆,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30%。这种断崖式下跌已经持续多时。且是在价格不断下探的基础上实现的。显然,除了割肉促销,合资品牌没啥招了。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靠智驾技术来抢订单的新造车企,在比亚迪推出“智驾平权”战略后,失去了高科技的光环,难以获得资本支持,面临被兼并或者爆雷出局的命运。
未来谁能留在牌桌上?
2024年,比亚迪、吉利等2家汽车企业集团汽车销量进入世界前10名。2025年,可能还会有第三家甚至第四家中国车企跻身这一行列。
不只是上述四家巨头的蛋糕变大,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都在提升。比如说1月小米交付量超2万辆,2月第一周的交付量为0.44万。也许雷军靠SU7 一款车能完成今年30万辆的销售任务。

蛋糕就这么大,巨头们拼命抢订单,小企业的日子将更艰难。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乘用车销量超过1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有36家,商用车销量超过1000辆的汽车企业(集团)有43家。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龙头企业和爆款产品,其他车企的机会正在迅速减少。2025年,预计将有一大批车企被淘汰出局。
余承东几年前曾预测,到2030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销售占比将接近100%。同时竞争下汽车企业会越来越少,也许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5家。
或许,经过今年的激烈竞争,我们就能看清哪些品牌能继续留在桌子上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