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技术突破与行业格局重塑
——解析中国智驾领域的“鲶鱼效应”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于深圳总部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正式宣告其“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完成全国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推送。这场发布会的意义不只是技术的落地,更象征着中国本土智驾技术首次冲破国际大厂的封锁,凭借“全栈自研 + 规模化量产”的独特路径,在全球智能驾驶赛道中跻身第一梯队。
---
一、智能驾驶梯队划分:从技术指标到市场话语权
当下,全球智能驾驶领域已形成明晰的分层格局:
- 第一梯队:以特斯拉FSD、Waymo、Mobileye为典型代表,掌握核心算法与芯片技术,具备城市领航能力,年搭载量超百万辆;
- 第二梯队:像通用Cruise、奔驰Drive Pilot等,技术成熟但商业化进程迟缓,主要覆盖高速公路场景;
- 第三梯队:传统车企的L2级辅助驾驶方案,依赖供应商技术集成。
而比亚迪“天神之眼”的突破之处在于:仅用18个月便达成从L2到城市NOA的全场景覆盖,且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完成40万辆车型的智驾功能激活(数据源于:2024年比亚迪年报)。这一速度远超特斯拉FSD历经5年的迭代周期,背后是比亚迪对智驾技术路径的重新界定。
---
二、天神之眼的三大技术支点:构建中国方案护城河
1. “全传感链融合”架构:突破感知瓶颈
天神之眼搭载的“璇玑架构”首创整车级传感融合方案,整合5颗毫米波雷达、12颗摄像头与12颗超声波雷达,达成360度无死角感知。其创新之处在于:
- 动态冗余设计:借助多传感器交叉验证,在雨雪、逆光等极端环境下仍维持95%以上的识别准确率(2024年懂车帝冬测数据);
- 车云协同进化:依靠比亚迪400万智驾车辆实时回传数据,系统每72小时完成一次算法优化迭代。
2. 无图化城市领航:打破高精地图桎梏
有别于特斯拉依赖的“纯视觉路线”或者小鹏的“轻地图方案”,天神之眼采用“BEV + Transformer + 实时建图”技术,仅需普通导航地图就能实现厘米级定位。在2024年12月的广州天河路实测中,该系统成功应对城中村窄道会车、无标识环岛通行等复杂场景,全程零接管率高达98.3%。
3. 垂直整合能力: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自研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骁云”智驾芯片算力达508TOPS,配合BAS3.0算法框架,实现毫秒级决策响应。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整合旗下弗迪电池、比亚迪半导体的供应链资源,天神之眼的硬件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37%,使其在15万元级车型中普及高阶智驾成为可能。
---
三、市场验证:从用户口碑到行业竞合
1. 消费端认可度
截至2025年1月,搭载天神之眼的比亚迪汉、海豹等车型,在懂车帝智能驾驶评测中连续6个月位居前三。用户调研表明,87%的车主觉得其自动泊车效率“堪比老司机”,夜间紧急避障成功率较竞品高出21个百分点。
2. 产业链重塑效应
天神之眼的量产倒逼国内供应链升级:
- 速腾(图片|配置|询价)聚创推出专为比亚迪定制的128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成本降至200美元级;
-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芯片企业加速车规级AI芯片研发;
- 高德、百度地图启动“无图化”地图数据服务转型。
3. 国际竞争格局变动
特斯拉FSD入华计划被迫提速,奔驰宣布与比亚迪联合开发下一代智驾平台,Mobileye则在中国设立首个算法本土化中心。行业分析师指出:“天神之眼的出现,让中国首次在智驾标准制定上拥有话语权。”
---
四、挑战与展望:第一梯队的守擂之战
虽然成绩显著,比亚迪仍需直面三大挑战:
1. 数据合规壁垒:欧盟新出台的《自动驾驶数据主权法案》要求车辆本地数据不得出境,限制全球化布局;
2. 长尾场景攻克:极端天气下的隧道定位、施工路段动态路径规划等场景接管率仍达5.7%;
3. 生态开放度:相较于华为ADS开放的开发者平台,天神之眼尚未构建第三方应用生态。
不过,比亚迪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3年将投入500亿元用于智驾研发,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攻关类脑决策算法,并启动“天神之眼开源计划”。这场技术攻坚或许会改写智能驾驶的全球竞争规则。
---
结语
从“新能源颠覆者”到“智驾破局者”,比亚迪的跃迁证明了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主导核心技术变革。天神之眼不仅代表着中国智驾跻身第一梯队,更预示着智能汽车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创新”的新阶段。当技术普惠遇上规模效应,这场由比亚迪引发的“智驾革命”,正在重构百年汽车工业的权力版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