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神之眼具备哪些特性?
——剖析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突破与行业革新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于深圳举办“智驾平权”战略发布会,宣告旗下全系车型都将搭载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其覆盖范围从10万元级到百万级的产品矩阵,彻底冲破智驾技术“高价专属”的行业藩篱。这一行动不但意味着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还将促使中国汽车行业迈向“全民智驾”时代。
一、自研架构:璇玑平台筑牢技术根基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其完全自主研发的“璇玑智能化架构”。该架构以“一脑(中央计算平台)、两端(车端AI与云端AI)、三网(车联网、5G网、卫星网)、四链(传感链、控制链、数据链、机械链)”为技术框架,达成了整车智能化的底层重构。
技术优势:
- 全栈自研:从芯片、算法到传感器,比亚迪摆脱了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确保了技术安全性与迭代效率。
- 超强算力:搭载定制化的高算力芯片,支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毫秒级的决策响应。
- 成本可控:凭借规模化量产与垂直整合能力,使智驾系统成本降低40%以上,为普及奠定基础。
二、硬件配置:全天候感知系统不畏复杂场景
“天神之眼”搭载业内领先的5R12V12U三目立体感知系统,包含5个毫米波雷达、12个高清摄像头(含3个800万像素前视双目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覆盖。
功能亮点:
- 超远距探测: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00米,能够提前识别高速路障、施工区等风险。
- 全天候适应:借助多光谱融合技术,系统在雨雪、雾霾、夜间等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9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
- 冗余设计:关键传感器互为备份,单点故障不会影响系统整体运行。
三、软件算法:拟人化驾驶更安全、更舒适
比亚迪基于超2000万公里的真实路测数据,开发了BAS3.0+行泊一体算法,并引入“影子模式”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技术突破:
- 多模态BEV感知:首创动态鸟瞰视角技术,实时构建道路拓扑结构,精准预判他车轨迹。
- 类人决策逻辑:系统能够模拟老司机的驾驶习惯,如渐进式跟车、弯道主动降速等,减少急刹带来的不适感。
- 无图城市领航(CNOA):摆脱高精地图依赖,仅依靠实时感知就能实现复杂城市场景的自动驾驶,覆盖全国90%以上城市道路。
四、场景覆盖:从高速到城区全链路贯通
“天神之眼”针对不同场景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
- 高速NOA:支持自动变道、匝道通行、施工区避让,最高适用车速提升至130km/h。
- 城市CNOA:在无保护左转、行人横穿、鬼探头等场景中,系统干预频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60%。
- 记忆泊车:支持1公里内跨层泊车,定位精度达±5cm,远超行业±20cm标准。
五、行业影响:重塑智能驾驶竞争格局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规模化落地,正在引发产业链与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
- 技术平权:15万元级车型标配高速NOA,20万元级支持城市CNOA,让智驾从“奢侈品”变为“标配”。
- 供应链重塑:带动国产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厂商订单猛增,速腾(图片|配置|询价)聚创、禾赛科技等企业股价单日涨幅超10%。
- 标准升级:行业测试标准从单一的“接管次数”转向“通行效率”“舒适性”等综合指标,推动技术迭代方向转变。
六、用户价值: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据比亚迪官方数据,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事故率较传统车型下降78%,城市通勤场景通行效率提升25%。一位首批车主反馈:“系统对加塞车辆的处理比人类驾驶员更早预判,堵车时再也不用频繁踩刹车。”
结语
比亚迪“天神之眼”通过全栈自研、软硬协同和技术普惠,正在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与商业逻辑。这场“智驾平权”运动不但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科技红利,更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智能化竞赛中抢占先机。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智能驾驶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车主的安全守护者。”
(全文约2500字)
注:本文数据综合自比亚迪发布会公开信息、行业分析师报告及供应链调研,部分场景测试数据基于CLTC标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