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的当下,华为凭借其在通信、芯片和软件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强势切入汽车智能化赛道,迅速成为行业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与华为展开合作,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行业面前:华为是否会 “统治” 汽车智能化?车企们又是否甘心沦为代工厂?

华为与深蓝的合作模式
今年 2 月 9 日,深蓝汽车与华为在重庆正式签署全面深化业务合作协议 。这一合作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布局的重要案例。根据协议,深蓝汽车将加大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合作规模,积极推进乾昆智驾、鸿蒙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华为则通过新的合作模式,为深蓝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价值的解决方案。
在智驾方面,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凭借其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算力,为深蓝汽车的智能驾驶体验带来了质的提升。例如,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版本具备更精准的路况识别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智能变道等功能,有效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鸿蒙座舱以其流畅的交互体验和丰富的生态应用,为深蓝汽车的用户打造了一个智能化的驾驶空间。用户可以通过鸿蒙座舱实现车辆控制、多媒体娱乐、智能导航等功能的无缝衔接,还能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这种合作模式下,华为提供核心的智能化技术,而深蓝汽车则负责整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华为得以将其技术应用于更多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深蓝汽车则借助华为的技术,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车企自研与外包的路线之争
以吉利星睿大模型为例的车企自研
与华为和深蓝的合作模式不同,吉利选择了自研智能化技术的路线。吉利星睿大模型是吉利在智能化领域的重要成果,它基于吉利自主研发的智能架构,整合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决策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

吉利星睿大模型在智能座舱方面,实现了更加个性化的交互体验。通过对用户驾驶习惯和偏好的学习,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座椅、空调、音乐等设置,为用户提供专属的驾驶环境。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星睿大模型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实现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吉利选择自研路线,旨在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吉利可以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对智能化技术进行定制化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自研技术也有助于吉利在长期发展中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可控性。
自研与外包的利弊分析
车企自研智能化技术,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从长远来看,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自研技术也面临着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问题。如果研发失败,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还可能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后。

相比之下,选择与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外包智能化技术,车企可以快速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但这种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对合作方产生技术依赖,失去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权,甚至在合作中沦为代工厂。
华为 “灵魂论” 再发酵
华为 “灵魂论” 认为,智能化是汽车的灵魂,而华为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能够为车企提供 “灵魂”。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的广泛争议。
从华为的角度来看,其在芯片、软件、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实力确实为汽车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等多个领域,能够帮助车企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例如,华为用于智驾的 AI 算力不断提升,从今年 4 月的 3.5E FLOPS 到 8 月的 5.0EFLOPS,再到 9 月的 7.5EFLOPS,迭代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这种强大的技术实力,使得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然而,对于车企来说,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至关重要。如果过度依赖华为的技术,车企可能会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车企担心在合作中失去对产品的定义权,沦为单纯的代工厂。上汽集团曾对 “灵魂论” 表示担忧,尽管有传言称上汽与华为接触,双方可能尝试新的合作模式,但上汽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控依然十分重视 。

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华为凭借其技术优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但车企们也并非甘心沦为代工厂,它们在与华为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自研智能化技术的道路。未来,汽车智能化市场的格局将取决于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车企需要在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和借助外部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而华为等科技公司也需要在技术输出和尊重车企自主发展之间把握好度。你认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