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是其最新推出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标志着该公司在智能化领域的全面突破,并提出了“全民智驾”的战略目标。这一技术不仅重塑了比亚迪自身的产品布局,还可能对汽车行业未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天神之眼的技术特点
1. 多版本覆盖全价位车型
天神之眼分为三个版本,适配不同价位车型:
- 天神之眼A(DiPilot 600):搭载于仰望品牌高端车型(如U8),采用三激光雷达方案,算力达508TOPS,支持复杂场景下的高阶智驾功能。
- 天神之眼B(DiPilot 300):应用于腾势及比亚迪中高端车型(如汉L、唐L),配备1-2颗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支持城市无图领航(CNOA)。
- 天神之眼C(DiPilot 100):覆盖10万-20万元及以下车型(如海鸥、秦L),采用5R12V(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感知方案,提供智能行车、泊车和主动安全功能,成本大幅降低。
2. 硬件与算法的深度融合
- 感知层:结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环境感知,例如“二郎神”三目摄像头方案可探测350米外的障碍物。
- 决策层:采用双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或单Orin X芯片(254TOPS),结合自研算法实现复杂场景的快速决策。
- 数据驱动:依托超过400万辆车的云端数据库,通过影子模式持续优化算法,提升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
3. 功能创新
- 高快领航(HNOA):支持高速场景下1000公里0接管,最高刹停速度达140km/h。
- 记忆领航(MNOA):针对城市通勤路线,实现红绿灯启停、博弈变道等功能,计划2025年底通过OTA推送。
- 代客泊车(AVP):泊车成功率99%,覆盖超300种场景,包括极限车位。
二、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影响
1. 加速“智驾平权”与技术普及
比亚迪首次将高阶智驾下探至6.98万元的海鸥车型,打破行业“智驾仅限高端车”的惯例。这一策略可能迫使其他车企跟进,推动高速NOA等功能在10万-20万元车型中快速普及,预计2025年相关渗透率将提升7倍。
2. 重塑产业链格局
- 传感器需求激增:比亚迪计划2025年销售300万台智驾车型,带动激光雷达(如速腾聚创)、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如联创电子)等供应链企业订单增长。
- 芯片与算法竞争升级:地平线、英伟达等芯片厂商成为核心供应商,同时比亚迪自研的“璇玑架构”和端到端大模型进一步整合软硬件,可能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统一。
3.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比亚迪计划探索基于智驾服务的订阅制或数据共享模式,例如通过用户驾驶数据优化算法并衍生增值服务,延伸智能驾驶的商业价值链。
4. 安全与技术标准的提升
- 安全优先:王传福强调“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通过大规模真实道路数据优化极端场景应对能力,可能推动行业将智驾安全作为核心指标。
- 技术门槛提高:比亚迪的全栈自研能力(从芯片到算法)和规模化优势,可能挤压依赖第三方技术的车企,促进行业整合。
三、挑战与争议
1. 成本与硬件选择
尽管比亚迪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方案降低成本,但激光雷达在城区NOA中的必要性仍存争议。行业预测,20万元以下车型可能更倾向低成本方案,限制激光雷达的普及速度。
2. 用户接受度与法规
智驾功能的大规模落地需解决用户信任问题,同时依赖政策对高阶自动驾驶的法规支持,例如责任划分和道路测试标准。
总结
比亚迪“天神之眼”通过技术下放和规模化应用,正在推动智能驾驶从“高端配置”向“安全标配”转变。其影响不仅限于产品层面,更可能重塑行业竞争规则,加速中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全球竞争力。未来,随着供应链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全民智驾”或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标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