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亚冬会验证低温破局,醇氢汽车风口真的来了!

    做不了头像做不了头像
    做不了02-11

    2025年2月7日,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开幕。在这场冰雪盛会中,350辆吉利醇氢汽车成为赛事服务主力,首次实现国际赛事大规模应用。零下40℃的极寒环境下,醇氢汽车以稳定续航和快速补能的特性,解决了纯电动车低温“趴窝”的痛点。这场实战测试,不仅让1.71亿北方居民看到新能源车的“全气候解决方案”,更宣告了一个新风口——醇氢汽车正式进入爆发期。

    为何醇氢汽车能站上C位?

    技术优势:低温、续航、经济性三杀
    与传统氢燃料电池不同,醇氢技术以液态甲醇为“氢载体”,通过车载重整系统实时制氢驱动电机。这一技术路线兼具纯电车的动力平顺性和氢能车的补能效率,更打破低温魔咒——吉利的醇氢汽车在哈尔滨零下30℃环境中,续航保持率超90%,而纯电动车普遍衰减40%以上。
    同时,甲醇作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化工原料之一,中国年产量超8000万吨,成本仅为柴油的1/3。吉利醇氢重卡百公里燃料费仅130元,较燃油车节省40%。

    政策加码:从试点到全国性布局
    2024年底,辽宁、山西、天津等地出台醇氢汽车补贴政策,车船税减免、加注站建设补贴等举措密集落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醇氢商用车渗透率或达5%,年需求超20万辆。更关键的是,绿色甲醇制备技术(利用风光电制氢+捕集工业CO₂合成)已成熟,我国此类项目产能2024年增长300%,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硬支撑。

    资本与产业共振:吉利领跑,全产业链爆发

    醇氢科技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获1亿美元首轮注资,银河资本更设立20亿元产业母基金。吉利已在大庆、贵阳等地建成甲醇工厂,配套加注站超200座,实现“制-储-用”闭环。从新疆矿区的3000万公里运营数据看,醇氢重卡相比燃油车节能20%、减排90%,经济效益与环保价值双赢。

    风口下的隐忧:最后一公里待打通

    尽管前景光明,醇氢汽车仍需跨越两大门槛:

    1. 加注网络不足:当前甲醇加注站仅覆盖试点城市,跨区域运输仍依赖混动模式;
    2. 乘用车推广难:商用车因固定路线、集中补能更易落地,但乘用车需面对消费者补能习惯改变,且现有政策倾斜有限。

    结语:重塑能源格局的中国答案

    亚冬会的“冰雪考场”证明,醇氢汽车绝非纸上谈兵。随着绿色甲醇产能提升、基建网络完善,这一技术有望成为北方新能源主力军,甚至反向输出至俄罗斯、北欧等极寒地区。正如刘科院士所言:“绿色甲醇就是液态氢,更是中国能源自主的关键钥匙。” 风口已至,醇氢汽车正从产业新秀蜕变为能源革命的扛旗者。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