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算是火出圈了,包括极氪、零跑、岚图等品牌纷纷表示与deepseek大模型完成了深度融合。而在2月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股份)和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科技)均发布了关于间接控股股东可能发生变更的公告。

简单理解就是长安和东风两大汽车集团要整合重组,两家的整合势必将引发行业巨震。而对于两家的整合前景,《车市健言》也问了一下deepseek,以下是它的回答:
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若合并为全新汽车集团,确实可能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汽车企业,但这一合并的长期前景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机遇与挑战:
一、潜在优势
1. 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 技术互补:长安在新能源(如深蓝、阿维塔)、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积累较深,东风在商用车、氢能源及传统动力系统方面有优势,技术共享可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 供应链议价能力:合并后采购规模扩大,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有望降低10%-15%,对利润率提升显著。
- 全球化布局:长安在东欧、东南亚已有生产基地,东风与Stellantis等外方合作经验丰富,合并后海外渠道整合可能加快“中国车”出海步伐。
2. 市场覆盖与品牌矩阵
- 长安自主品牌(CS系列、UNI系列)与东风合资品牌(日产、本田)形成互补,中低端市场(如五菱)与高端市场(岚图、阿维塔)的覆盖更全面。
- 合并后年销量或突破500万辆(2022年长安230万辆+东风246万辆),短期内可超越上汽集团(476万辆),但需解决同价位车型的内部竞争问题。
3. 政策红利与转型加速
- 符合国资委“央企重组”战略方向,可能获得新能源补贴、研发专项贷款等政策倾斜。
- 合并后研发投入或超300亿元/年(2022年长安+东风研发投入总计约200亿),在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突破概率增大。
二、关键挑战
1. 管理整合难度
- 两家央企涉及不同地方国资委(重庆vs湖北)、外资合作伙伴(长安福特/马自达、东风日产/本田)利益协调,决策链条可能延长。
- 历史案例显示,一汽与东风曾尝试技术合作公司(T3),但实质性整合进展缓慢。
2. 品牌战略重塑
- 现有10余个子品牌(启辰、风光、欧尚等)需重新定位,避免重复投入。参考吉利整合沃尔沃经验,至少需要3-5年完成品牌梳理。
3. 市场竞争压力
- 比亚迪2023年Q3净利润已超长安+东风之和,新集团在电动化转型速度上仍需追赶。
- 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在30万以上市场形成壁垒,合并后高端品牌(岚图+阿维塔)需差异化突破。
4. 资本层面风险
- 合并可能涉及换股或增发,稀释原有股东权益。参考南北车合并案例,短期股价波动或达20%-30%。
三、行业对比参考
- 上汽集团:2022年新能源销量107万辆(占23%),但自主品牌占比不足40%,依赖通用、大众利润输血。
- 广汽集团:埃安品牌已实现盈利,但年销量规模仅27万辆,与长安+东风的体量差距较大。
- 理想汽车:单品均价超35万元,2023年毛利率达20.4%,显示高端新能源市场利润空间。
结论:谨慎乐观,但依赖执行细节
若合并后能实现:
- 研发层面:集中攻关下一代CTC电池、城市NOA智驾系统;
- 生产层面:关停冗余产能(当前利用率约65%),转向柔性制造;
- 渠道层面:整合8000余家经销商,分层运营(直营+代理);
- 资本层面:分拆新能源业务独立融资(参照极氪模式),
则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新能源销量占比超40%,与新势力及比亚迪形成“差异化竞争”。反之,若整合停留于财务并表,则可能重复华晨宝马式的合资依赖路径。总体而言,这一合并的战略价值大于短期风险,但需观察后续落地措施。
对于这次合并前景,deepseek回答还是非常全面的,尽管深度还有所欠缺,包括部分引用资料不恰当的问题。
应该说,两家的合并消息发布还是相当突然的,尤其是在长安汽车正在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之际,也就是说长安汽车旗下品牌准备在未来几年智能化上大干一场时,突然公布了整合消息,估计除了最高层领导提前知晓外,其他人员也是会大吃一惊的。
另外,这次的合并没有涉及一汽还是有点令人意外的,毕竟T3也搞了几年了,除了人事互通和小范围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一汽集团未被整合这件事上,deepseek是这么看的:
关于东风与长安重组未将一汽集团纳入的原因,结合搜索信息及行业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战略定位与资源互补性的差异
1. 业务协同性不足
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更聚焦于资源整合与互补:
- 长安在自主品牌(如深蓝、阿维塔)和新能源领域布局较深,2024年自主新能源销量达73.46万辆,同比增长54.97%;
- 东风则在商用车和合资品牌(如日产、本田)方面有优势,但其自主品牌新能源(如岚图)2024年销量仅8.01万辆,增速59.3%。
两者合并可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全品牌覆盖,而一汽的核心资源(如红旗品牌、合资业务)与两者重叠度较高,协同效应有限。一汽的自主乘用车业务长期依赖合资利润,新能源布局分散且效果不佳(如拜腾、博郡等项目失败),可能削弱整合价值。
2. 区域布局与政策导向
东风总部位于湖北,长安隶属兵装集团(重庆),两者重组可强化中西部汽车产业集群。而一汽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其整合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区域经济平衡问题。国资委当前更倾向于通过“专业化整合”优化产业链布局(如动力电池合作项目),而非全面合并。
二、历史整合尝试的教训与复杂性
1. T3合并计划的搁浅
2017年一汽、东风、长安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T3),但实质性整合始终未落地。三方合作限于物流、出行等非核心领域,未触及股权或技术共享。此前的领导层轮岗(如徐留平、竺延风对调)更多是人事调整,而非合并前兆。
此次重组可能吸取历史教训,选择更易操作的“资本层面协同”而非全面合并,避免因管理架构冲突导致内耗。
2. 企业治理与利益协调难度
- 一汽、东风、长安均为副部级央企,涉及不同地方国资委和外资合作伙伴(如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若合并,需协调多方利益,决策链条过长;
- 一汽目前仍依赖合资品牌利润(2024年合资品牌销量占比超60%),且新能源转型滞后,整合可能加重新集团负担。
三、政策导向与行业竞争环境
1. 国资委的“做强做优”目标
国资委近年强调央企需通过专业化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扩大规模。例如,2024年推动的动力电池领域合作(中国一汽、兵装集团、东风共同参与)即为此类模式。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更可能聚焦于技术共享(如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和产能优化,而非全盘合并。
2. 市场竞争压力下的选择
比亚迪、吉利等民营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优势,2024年比亚迪销量超300万辆,远超一汽、东风的自主品牌表现。东风与长安合并后,年销量可超500万辆,规模化效应有助于快速追赶;而一汽若加入,可能因内部资源分散拖累效率。
四、未来可能性:分阶段整合
当前重组可能为“渐进式整合”的第一步:
- 短期:通过控股股东变更实现资本协同,保留品牌独立性(如公告强调“实际控制人不变”);
- 中长期:若整合效果显著,不排除一汽以技术或区域合作形式加入,形成更广泛的“T3联盟”。
结论
一汽未被纳入此次重组,主要因其业务结构与整合目标匹配度不足、历史整合复杂性较高,以及政策更倾向于专业化协同。未来,一汽或需先完成内部改革(如新能源转型、剥离低效资产),才可能成为更大范围整合的参与者。
另据《轩辕商业评论》报道,东风和长安全新组建的汽车集团,董事长将由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出任,总经理将由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治平出任,常务副总经理则由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出任。
后续两家集团的整合进展,《车市健言》也将持续关注,希望两家能够实现1+1>2的效果,避免出现曾经哈飞、昌河整合事件的问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