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程路线、场景定义到生态闭环的破局与隐忧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市场正式进入“淘汰赛”阶段。作为新势力中唯一连续6季度盈利的车企,理想汽车以“家庭用户”为核心切口,凭借增程技术路线和爆款产品矩阵,2023年全年交付37.6万辆,同比增长182.2%,站稳30万元以上市场头部位置。但面对华为系“含华量”冲击、纯电转型压力及AI定义汽车的新变量,理想能否延续增长神话,真正引领出行革命?
一、增程路线:过渡方案or终极解?
1. 技术争议中的务实选择
理想汽车从创立之初便押注增程式技术,被业内质疑为“落后技术”。但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47%,占比达新能源车总量的12%,理想贡献其中75%份额。其成功逻辑在于:
- 场景精准匹配:覆盖90%城市纯电通勤+10%长途油车补能,解决家庭用户“续航焦虑”;
- 成本控制优势:相比纯电车型,省去30%电池成本(以L9为例,电池容量44.5kWh,同级别纯电需100kWh+);
- 政策窗口期:北京等城市仍对增程式发放新能源牌照,享受路权优待。
2. 纯电转型的生死时速
尽管增程式仍是当前主力,理想已启动纯电赛道布局:
- 高压平台+超充网络:5C超充技术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2024年计划建成3000个超充站;
- 产品双线作战:2024年推出纯电MPV Mega及三款纯电SUV,与增程式形成互补。
但挑战显而易见:失去“可油可电”卖点后,如何在蔚来换电、小鹏超充等成熟体系中突围?

二、产品定义:从“移动的家”到“智能第三空间”
1. 家庭场景的极致挖掘
理想的产品哲学被李想概括为“创造需求,而非满足需求”:
- 空间重构:L系列取消传统仪表盘,以HUD+中控双联屏实现驾驶信息分层,释放前排横向空间;
- 体验升维:二排座椅配备腿托加热、车载冰箱、折叠桌板,配合21扬声器杜比音响,打造“全家影院模式”;
- 安全冗余:针对儿童设计“后排生命体征监测”,误锁车内将触发双闪鸣笛+APP报警。
2. 智能驾驶的加速追赶
相较于小鹏、华为的激进路线,理想的智能驾驶策略更显谨慎:
- 全栈自研AD Max 3.0:BEV+Transformer架构,无高精地图城市NOA已覆盖100城;
- 数据飞轮效应:30万辆存量车每日回传超400万公里道路数据,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2周;
- 安全优先法则:强制驾驶员手握方向盘,禁用“脱手”模式,与特斯拉FSD形成差异化。

三、生态闭环:从硬件制造到出行服务
1. 能源网络:超充站+家庭储能联动
理想2024年启动“车-桩-储”一体化战略:
- 5C超充站:配备光伏顶棚+储能电池,峰值功率520kW,目标覆盖90%高速服务区;
- 家庭能源套装:发布家用充电桩(21kW)+储能电池(20kWh),可与车辆组成家庭微电网。
2. 软件生态:从车载OS到AI助理
- Mind GPT大模型:语音助手“理想同学”接入自研千亿参数模型,实现多轮对话、跨场景意图理解;
- 开发者平台开放:允许第三方应用接入车机系统,但需通过安全沙箱审核,平衡开放性与稳定性。

四、挑战与隐忧:护城河能否抵御跨界冲击?
1. 华为系“降维打击”
问界M9凭借华为ADS 2.0智驾和HarmonyOS座舱,2024年一季度销量反超理想L9。华为的“智能全家桶”模式(手机-车机-家居互联)对理想“单点突破”策略构成威胁。
2. 纯电车型的定价困局
理想纯电MPV Mega起售价55.8万元,相较腾势D9 EV版溢价超40%。在缺乏增程式成本优势背景下,品牌溢价能力面临考验。
3. 全球化短板
2023年理想海外销量仅占总交付量的0.3%,而蔚来、比亚迪欧洲市场份额已超5%。缺乏全球供应链布局,可能错失下一阶段增长引擎。


五、未来十年:领跑者or跟随者?
理想汽车的成功,本质上是对中国家庭出行需求的精准洞察。但当市场从“解决痛点”转向“创造爽点”,其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 技术纵深:增程红利消退后,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硬科技能否持续领先?
- 生态广度:如何突破“车-家”场景,接入更广泛的智慧城市网络?
- 用户破圈:家庭标签之外,能否吸引年轻群体与商务用户?
答案或许藏在李想内部信中的一句话:“智能车的终局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AI终端。”若理想能率先实现这一跨越,或许真能定义下一个出行时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