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能源车企争相标榜“颠覆”“革命”的时代,零跑汽车却像一位沉默的匠人,用一把名为“务实”的刻刀,在喧嚣中雕琢出最真实的生存法则——当其他新势力在资本狂欢中烧钱造梦时,它悄然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

2024年下半年,当零跑宣布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人们终于看清:汽车产业最稀缺的,或许不是颠覆者的豪言,而是摆渡人的清醒。
一、定位“车圈优衣库”:在喧嚣中读懂沉默的大多数
当新能源市场被“激光雷达”“城市NOA”“超充5分钟”的营销话术充斥时,零跑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需要新能源车的人。就像优衣库用基础款满足80%人群的日常需求,零跑用C系列SUV家族在15-20万元区间搭建起一座“技术平权”的桥梁。
数据显示,2024年零跑C系列单车交付量连续6个月破万。“我们像造乐高一样造车。”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曾用这句话拆解企业的技术信仰。从创立之初选择“全域自研”这条最艰难的路,到如今实现动力总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系统100%自研,零跑用8年时间搭建起汽车工业史上罕见的“技术全栈”。

二、成本控制的“毛细管革命”
走进零跑的研发中心,墙上“每一分钱都要听见回响”的标语格外醒目。这家企业将成本控制渗透到造车的毛细血管: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减少20%结构件,自研AI视觉质检系统降低60%人工成本。
更值得玩味的是,零跑把省下来的钱重新投入用户感知最强的领域——同级最大的全景天幕、越级搭载的Orin-X芯片、行业领先的AI语音交互系统。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智慧,让用户用A级车的预算开走“准B级”的体验。

三、盈利背后的“长期主义辩证法”
当零跑宣布盈利时,人们更应看见数字背后的产业隐喻:在新能源淘汰赛加速的今天,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融资能力,更是“造血基因”。
用技术普惠消除体验落差;真正的创新不是盲目颠覆,而是在现有产业链中重构价值分配,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更普世的启示:汽车产业的本质,终究是让更多人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当资本泡沫退去,那些尊重产业规律、敬畏用户需求的企业,终将在马拉松的后半程显现出持久的力量。
零跑的盈利不仅是一个财务指标,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繁荣的必经之路。或许正如朱江明所说:“我们不需要做改变世界的英雄,只要能做好时代需求的摆渡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