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的佼佼者,绿能慧充于2017年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目前业务涉及新能源充电、储能、微网行业产品等,其大功率群充产品已实现行业领先,全线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不久前,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绿能慧充高级副总裁 何小山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快速发展不仅能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也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飞跃,辐射至更多应用场景,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同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增长77.6%,出口量稳居全球首位。我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了大量的充电需求,对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覆盖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因此蓬勃发展。
作为行业的佼佼者,绿能慧充于2017年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目前业务涉及新能源充电、储能、微网行业产品等,其大功率群充产品已实现行业领先,全线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不久前,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绿能慧充高级副总裁何小山透露,公司原本的主要业务为热电业务以及铁路专用线运输业务,都属于传统产业,增长空间有限,叠加相关政策影响,公司最终决定进行业务转型,毅然剥离传统热电业务轻装上阵。
绿能慧充以充电桩进入新能源市场,横向拓展储能、微网、数字能源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光储充一体化,其大功率群充系统兼容超级液冷终端,支持1000V电压平台,已推出960k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1000k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实现了超过1秒1公里的充电效率,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到充电堪比“加油”的超快速时代。

近几年市场格局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国内市场呈现出内卷化态势,各企业竞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拓展亦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何小山表示,绿能慧充在出海初期也面临着对国外复杂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缺乏了解、海外扩展初期难以迅速精准获取合作资源、尚未搭建起完善的售后体系、原创技术与海外市场不兼容等问题。
面对种种难题,绿能慧充也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推出创新性产品。2022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60kW欧标直流充电新品获得TÜV南德欧盟CE认证,满足欧盟市场准入要求,具备了进入全球各地市场的通行背书,目前已拿到来自欧洲市场的小批量订单。
对于布局海外业务,何小山表示:“近几年,海外市场成为我们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目前,我们已经同欧洲、美洲等区域的运营商达成了战略合作的关系。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国家也持续出台利好政策,为打开海外市场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近两年公司坚持国内国际双驱动策略,基本实现‘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发展格局。”

此次加入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也为绿能慧充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何小山表示,联合体的构建有助于降低内耗成本,带来新的资源和市场机会,提升利润。同时,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夯实技术基础,可构建技术护城河,降低研发成本,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此外,联合体还有助于绿能慧充实施品牌战略,与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资源联合,推动品牌发展。
“我们从2017年进入这个行业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发展理念。”何小山表示,基于这样的理念,绿能慧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与增长机会。近年来,公司将目光投向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2024年6月其以现金方式收购嘉兴中创航空技术有限公司57%的股权,新增了重载工业无人机业务。
“我们进入低空经济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它可以与现有的产业链高度融合互动,二是与客户群体高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我们希望能够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核心优势,做出有趋势性或者代表国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技术和项目。”
从充电业务拓展到储能、微电网,再到低空经济的重载无人机,绿能慧充的多元布局体现了其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绿能慧充的转型之路证明,只有紧跟市场脉搏、持续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