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国有车企集体拥抱华为,灵魂还重要吗?

    inisitm头像inisitm头像
    inisitm01-16


    2023年6月,在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华为余承东曾断言:“未来能活下来的汽车企业很少。长远来看,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企业将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

    这一表态,在当时市场环境下显得激进甚至狂妄,但放眼如今的行业局势,这番话却显得愈发现实。

    从赛力斯、北汽到奇瑞、江淮,再到长安、广汽甚至上汽,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纷纷投入华为怀抱。就连强势如比亚迪、长城这样的企业,乃至豪华品牌奥迪,也不同程度地开启了与华为的合作进程。

    如今,除了新势力和吉利,国内大多数传统车企已陆续向华为靠拢。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传统车企争相与华为携手?难道这真的是它们的唯一出路?仅凭华为的赋能,传统车企就能安然渡过难关吗?

    从质疑到拥抱

    华为车BU业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四年前,5G芯片受制裁、手机业务遭重创的华为,曾试图与汽车行业深度合作,但绝大多数传统车企对其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即便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推进也相当缓慢。

    广汽是最早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车企之一,但双方的合作长期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例如,2022年广汽埃安与华为启动联合造车项目,仅半年后便宣布中止,广汽单方面决定转为自主开发。广汽埃安高层曾公开抱怨:“华为零部件质量虽好,但价格失控,毫无议价能力。”

    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北汽与华为之间。2019年凭一段城市NOA视频“出圈”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直到2022年才上市,但高昂的售价直接劝退了消费者。这也让北汽高层发出了疑问:“我们陪跑多年,华为得到了声量,但我们呢?”

    甚至在2023年,彼时车BU业务几近停滞的华为,曾被余承东形容为“没有朋友”。他坦言:“传统车企捍卫灵魂,不愿用华为;新势力自有理想,不会选华为。”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画风急转直下。以广汽、上汽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不仅主动向华为示好,还频频传出深度绑定的消息。例如,上汽不仅谈判推出全新合作模式,还被曝出将入股华为旗下专注汽车业务的子公司,引望合作进一步升级。而广汽则更快一步,已与华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筹备推出全新新能源品牌。

    传统车企为何选择华为?

    为什么曾经对华为“爱理不理”的传统车企,如今争先恐后地靠拢?归根结底,两个字:生存。

    在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依靠跨国品牌大腿,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智能化与新能源浪潮汹涌而至,欧美日韩巨头在华市场份额快速萎缩,传统车企的“靠山”不复往日光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部分企业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以近期深度合作的上汽和广汽为例。过去两家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智能化领域却步履维艰。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20%,广汽埃安同比下降近22%。曾经的“南北插混双王”,如今已风光不再,市场份额被比亚迪等企业迅速蚕食。

    而类似奇瑞、长安这样“日子尚可”的企业,则希望通过与华为合作,提前布局智能化时代,为未来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华为是灵丹妙药吗?

    不可否认,华为确实能为传统车企提供智能化的技术赋能和品牌背书。尤其是华为智选模式的成功案例——问界系列,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将赛力斯从边缘拉回市场中心,成为行业合作的“范本”。

    但问题在于,华为真的万能吗?

    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以北汽极狐为例,其最早试水HI模式,却并未取得理想的市场表现。此外,华为自身资源有限,在鸿蒙智行“四界”尚未完全站稳脚跟时,对合作项目的投入难免分散精力。更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抱团取暖”后,产品同质化问题不可避免,“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新难题。

    总结

    传统车企集体拥抱华为,是行业转型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但华为并非“灵丹妙药”,合作带来的回报与风险并存。未来,如何平衡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实现差异化竞争,将成为车企能否成功突围的关键。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