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优势成 “催命符”?中国稳扎稳打笑到最后!

    围炉话古今头像围炉话古今头像
    围炉话古今01-14

    2022年,中国累计出口新能源车100万台,仅11月就达15万辆,同比增长91%。

    在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榜单上,比亚迪以1863500辆的佳绩力压特斯拉,领先五十多万辆。

    第二梯队中,中国品牌占据大半江山,而日本品牌已跌出20名开外,与中国的差距日益悬殊。

    令人诧异的是,日本新能源技术起步早,相关专利众多,如今却只能看着市场份额被不断瓜分,未来翻身机会渺茫。

    那么,日本究竟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技术优势走向溃败的呢?

    实际上,日本早在1977年便在电动汽车领域提前布局,通产省立下目标,计划在1986年量产20万辆电动汽车。

    然而,此后十几年间,日本始终未能突破铅酸电池的续航瓶颈,这一目标也随之落空。

    1995年,移动智能时代来临,锂电池技术与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日本迅速调整方向,于1997年组建研发联盟,全力攻克锂电池电力储存技术。很快,索尼、松下等企业在锂电池领域崭露头角,一度垄断从隔离层、电解液到正负极材料的生产加工环节。

    彼时,日本在动力电池领域可谓独步天下,中韩望尘莫及,就连美国也难以企及。

    如今全球动力电池技术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其创业团队便源自日本TDK集团下属的新能源公司。特斯拉创业之初,马斯克也曾不远万里前往日本,寻求日企协助生产锂电池。

    不过,1997年的金融风暴成为日本电池行业的转折点。

    为应对全球电池价格暴跌,日本加速退出镍镉电池市场,这一空白随即被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厂商填补。紧接着,在锂电池领域,日本又遭遇韩国这一强劲对手。

    1998年,日本锂电池占据全球90%以上份额,几乎垄断全球手机和笔记本市场,韩国见状,也投身锂电池行业。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凭借完整的本土供应链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在锂电池市场与日本展开激烈竞争。

    2002-2011年间,中国动力电池在锂电池市场的份额从11.2%飙升至33%,日本则从65.3%降至34%,仅比中国多一个百分点。

    一年后,日本的这一微弱优势也被中国超越,锂电池市场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之势,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一旦突破技术封锁,便将高利润产品价格拉低,日本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不得不另寻出路。

    于是,日本将目光转向燃料电池方向,即氢能源技术。

    日本选择这一方向并非盲目,一方面,其在该领域研究多年,技术积累深厚;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氢可通过水解获得,原材料不受限制,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极具吸引力。

    2010-2015年间,日本投入近530亿日元用于氢能源电池研发,2017年更是公布基本氢能战略,试图以氢气替代化石燃料。

    为在新赛道占据绝对优势,日本将新能源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日本氢能源技术迅速发展,掌握了三万多项专利,约占全球的83%。仅丰田一家企业,就拥有新能源专利的48%,日本凭借专利数量实现全球垄断,试图借此在未来新能源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电解水制氢虽理论美好,但实际技术瓶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远超化石燃料的能量转化成本。直至现在,全球仅有不到5%的氢来自电解水,这意味着日本发展新能源,仍需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来大量生产氢。

    此外,氢气性质极不稳定,运输成本高昂,加氢站建设与维护费用更是天价。据统计,建设一个加氢站需投资4.5亿日元,约为加油站的五倍,每年还需承担4000-5000万日元的运营成本。

    如此高昂的成本,日本难以承受,全国仅建成150个加氢站便无力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望而却步,2021年日本新能源车销量仅2464辆,2022年增长50%,也不过4000辆左右。

    这形成了恶性循环,车企因收不回成本,无力升级技术与扩大生产,市场因看不到希望,进一步抑制购买意愿。日本在氢能源领域的巨额前期投入,如同手握王炸却无处出牌,最终付诸东流。

    2022年,日本如梦初醒,雷诺日产、三菱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00亿欧元联合研发电动汽车技术。但此时,中国已在锂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动力电池十强中,中国企业占七席,市场份额达60%,日本仅有松下入围,市场份额不足10%。

    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

    回顾日本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常以“赌国运”的方式追求发展。近代,日本因几次赌对方向取得进步,但二战也因赌输而元气大伤。在新能源领域,日本将赌注全押在氢能源上,企图通过垄断上游技术收割下游利润,这是其惯用商业手段。一旦占据产业优势,日本企业便会掌控整个产业链,压榨下游企业,甚至凭借技术优势打压他国。

    如2019年,因慰安妇赔偿问题,日本对韩国实施反制,禁止出口三类OLED材料,致使韩国面板和半导体生产陷入困境。在显示面板和半导体原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市场份额超50%,牢牢把控世界芯片核心供应链。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亦是如此,妄图凭借专利垄断在全球新能源市场获利。然而,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随着物联网普及,它将成为收集社会大数据的重要载体。若该领域被日本完全掌控,亚太地区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因此,中美两国在发展锂电池技术上达成共识,不仅大力扶持本国品牌,还积极储备氢能源电池技术。中国政府早在十几年前就对新能源车企给予补贴,当特斯拉在市场扩张时,比亚迪等中国电动车企业迅速响应,并在关键技术上实现反超。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电池技术也领先全球。

    而日本新能源车因缺乏国际市场支持,发展缓慢,与全球电动汽车每年数百万辆的销量相比,差距巨大。

    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失败,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它以为凭借技术垄断就能收割全球,却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日本本土市场狭小,国际市场又难以打开,新能源车沦为小众产品。

    当日本试图重新调整赛道追赶时,纯电汽车市场早已格局已定,日本错失先机。归根结底,大国凭借庞大的市场体量,拥有更多发展模式的尝试空间,而日本虽国力不弱,但本土市场的局限决定了其发展上限。

    在这场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赌局中,日本输得一败涂地。

    #财经##经济##新能源汽车#


    文本内容源自@不严肃问题研究室的视频内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