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华为终端BG首席技术官李小龙的一番言论,对换电技术模式表达了保留态度,他通过对比过去与现今电池设计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厚度尺寸的缩减,强调了技术飞速进步背景下,维护旧有换电系统兼容性的巨大挑战。这番观点随即引发了蔚来汽车副总裁沈斐针锋相对的回应。沈斐表示,在涉足非专业领域时,应谨慎发声,以免不专业的见解不慎沦为无根据的论断。
这一轮交锋再次将换电技术与超级充电技术的争议推向了前台。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中,换电与超充作为两大互补的能源补给方案,各自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市场空间。换电模式以其快速补能、延长车辆续驶能力的优势,为长途旅行和紧急需求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而超级充电技术则通过不断提升充电效率,致力于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尤其适合日常通勤和短途出行场景。两者各有千秋,难以单凭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
然而,鉴于技术实现路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及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换电与超充在短期内的兼容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这要求行业内外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需探索更加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市场的最大化拓展。换电与超充之争实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或许能找到更加和谐的共存之道,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补能体验。
快充:以效率抗衡换电
李小龙对换电模式的不甚青睐,其根源在于华为在快充技术领域的显著进步与领先地位。华为,作为快充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其最新一代HUAWEI 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高效动力平台及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充电效率,仅需短暂充电时间即可为车辆大幅补充续驶里程,这种近乎“即充即走”的体验,无疑对换电模式的即时性优势构成了直接挑战。
智界S7等配装华为快充技术的车型,凭借“充电5分钟补能215km,充电15分钟补能430km”的卓越性能,展现了快充技术在解决充电焦虑方面的巨大潜力,其速度之快,已逼近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超越了换电的效率。华为全液冷超充终端更是在800V平台上实现了600kW的最大输出功率,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让“一秒一公里”的充电体验成为可能。
随着快充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众多车企纷纷加入这一赛道,从小米等科技新贵到奔驰、宝马等传统汽车巨头,均通过推出高压平台及超级快充技术,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竞争力。小米的871V高压平台更是将充电效率推向了新的高度,而奔驰与宝马在中国合资运营超级充电网络,更是彰显了快充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态势。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选择,也加速了快充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和认可度。传统高端品牌的加入,不仅为快充技术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与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预示着快充技术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电:受欢迎但推广难
尽管沈斐强调了换电模式在快速补能、提升消费体验及车电分离减轻消费者负担方面的优势,但换电作为“重资产”模式,其大规模推广之路确实布满荆棘。首当其冲的是巨额的投资需求,缺乏足够的规模效应将难以支撑盈利,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此外,尽管各方努力推动换电标准的统一,但现实是换电站大多仍局限于单一品牌或产品,跨品牌兼容性差,这限制了换电网络的广泛覆盖和高效利用。即便蔚来等企业在推动换电技术标准化和规模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跨品牌换电的实际落地仍未见显著成效。
在换电模式面临挑战的同时,快充技术以其便捷性和灵活性逐渐受到市场青睐。然而,这场技术之争也引发了企业间的竞争与营销策略的碰撞,不同阵营间的排斥与贬低时有发生,旨在提升自家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关注度。蔚来开放充电网络给鸿蒙智行等品牌,便是企业端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一个例证。
李小龙的观点也揭示了快充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老旧电动汽车在享受快充红利方面面临的困境。快充技术不仅要求充电基础设施提供更高的电流和电压,更对车辆端的电池系统提出了严苛要求,包括电池、连接线等配套设备均需全面升级以匹配快充需求。这一系列技术门槛和安全挑战,无疑对快充技术的普及和与换电模式的互联互通构成了制约。
换电与快充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两大主要方式,各有优劣,且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成熟,两者或将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更加和谐的共存之道,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发展。企业则需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灵活调整战略方向,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促进不同补能方式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商业模式差异是根本原因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换电与快充作为两大补能方式,并非处于绝对的对立状态。蔚来汽车通过同时推出第四代换电站与640kW全液冷超快充桩,不仅展示了其在技术上的兼容并蓄能力,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换电与快充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事实上,包括蔚来和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企业,均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与互补。
技术层面,换电与快充的兼容性已得到验证。蔚来和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成功案例表明,车辆既可以设计为支持换电,也同时具备快充功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补能需求。这种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市场策略的选择空间,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用车体验。
然而,商业模式上的差异才是导致换电与快充看似“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市场预测显示,换电与快充在未来均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潜力,但各自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换电模式需要高昂的先期投入,包括换电站建设、电池资产管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普及;而快充模式则更加灵活,能够更快地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但其对电网的高负荷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电力建设角度看,大规模快充的普及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电网容量的限制、电力投资的巨大需求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等因素,都制约了快充技术的全面推广。相比之下,换电模式在减轻电网负担、降低充电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换电站可以利用电网低谷时段进行充电,从而平衡电网负荷,降低充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换电与快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实际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一种体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换电与快充的边界可能会变得模糊,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将逐渐增强,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发展。
无论是换电还是快充,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补能方式和技术路线,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可靠的充电服务。
文:王金玉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