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能源汽车开年之争:降价潮导致“电比油低”

    壹零社爱科学头像壹零社爱科学头像
    壹零社爱科学2024-02-29

    01

    车企“大逃杀”

    龙年春节刚过,比亚迪就吹响了车市新年第一波降价号角:2月19日,比亚迪推出的两款入门级新能源车型“秦PLUS DM-i”和“驱逐舰05”起售价定在了惊人的7.98万元,相比去年推出的冠军版分别降价2万和2.2万元。

    作为去年全年销量超过300万辆、全球市场当之无愧的新能源车“销冠”,比亚迪降价不过是扩大市场份额、争夺燃油车市场最简单粗暴的利器——而这也是其他车企不得不快速跟进降价的原因。比亚迪上述两款车型推出同日,五菱星光、长安启源A05和哪吒汽车X车型宣布起售价下调6000、1.1万和2.2万元,下调后售价为9.98万、7.89万和9.98万元;第二天,吉利推出插混车型帝豪L HiP龙腾版,起售价下调2万元,调整后售价为8.98万元。

    比亚迪2023年全球销量十分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8万元至10万元这一价格区间一般被视为入门级轿车市场,至今仍是燃油车或者说合资品牌占主力;但随着过去几年新能源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继续下探、扩大战果的火早已烧到了这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计算,2023年8万至10万元价格区间乘用车总销量为210.8万辆,同比微增。同期,该价格段燃油乘用车销量为165万辆,同比下滑5.4%;与之相反新能源汽车则实现45.8万辆销量,同比增长43.7%。一升一降间,新能源汽车去年在该区间的渗透率已经提高了6个百分点。

    这在两年前这还是不可思议的情况。毕竟含有动力电池以及诸多智能硬件的纯电动汽车或插电混动汽车,普遍要比燃油车生产成本更高,因此在同级别车型中,燃油车的售价低于电动车型是基本常态。

    打破这一“油比电贵”局面的同样也是比亚迪。去年2月,比亚迪推出插电混动车型秦PLUS DM-i冠军版,其售价仅9.98万元,成为国内首款10万元以下的插电混动车型,光是上市五天内的订单就超过了5000辆,其后还屡次小幅下调该车型售价。

    这种低价维持热销市况的策略让国产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持续至今,可以说抢占燃油车市场其实只是一种“连带伤害”。

    持续的价格战当然会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车企是“胳膊折在袖子里”勉强迎战,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而实现利润平衡?将视角拉远,我们会发现,新能源车企价格战背后更是一场传统金字塔式供应链颠覆性变革的结果。

    02

    有规模才有底气

    有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业务年销量能够达到50万辆的车企,才能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双丰收;如果销量规模迟迟无法扩大,并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的企业,会在2025年前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比如高合,甚至最终被淘汰。

    无论是燃油车时代还是新能源车时代,足够的规模才能支持大投入、大产出的车企跨过盈亏平衡点。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去年年末在朋友圈表示,智能电动车市场会出现3家头部企业吃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集中度将超过燃油车。这样说来,未来汽车市场的格局或许会更像智能手机,想要占据主流就要成为第一梯队的车企。

    已经跨过规模门槛、牢牢占据出线名额的企业现在看来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而这两家车企也是降价降得最有底气的车企。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特斯拉的科技光环都难以磨灭,在这个标签之外,高毛利和本土化生产优势更是给了特斯拉去年开年大幅降价的资本。

    特斯拉的高毛利一方面和本土化生产相辅相成,在主要市场当地或附近建立超级工厂利用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既能降低生产成本,也能节省海运成本和关税成本。另一方面,单车毛利跃升的关键还是得看销售规模。

    规模效应带来的单车毛利跃升

    回看2018年第一季度,彼时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产线处于负毛利状态;到了当年第三季度,Model 3周产量爬升至5000辆,当季交付了超56000辆Model 3,毛利率也快速提升至20%左右。申万宏源证券研报指出,当特斯拉量产规模扩大后,单车折旧摊销成本以及可变成本都会大幅下降,汽车业务毛利率就会相应回升至25.5%。因此我们才说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才是决定单车毛利实现跃升的生死线。

    当然,特斯拉的设计理念也对毛利提升影响极大。比如其主销车型Model 3和Model Y两款,其实是出自同一个平台,零部件可以大比例(75%)共享,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节省空间和人力,成本更低。

    综合来看,特斯拉两款主力车型的赚钱能力都堪称恐怖,其上海超级工厂单车毛利率甚至一度高达32%。这也意味着特斯拉有更从容的降价空间。2023年年初,当我国实施了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购置补贴退出时,特斯拉立刻宣布主力车型降价;今年1月,特斯拉又再一次将Model 3后驱版和长续航版价格分别下调1.55万和1.15万元,Model Y后驱版和长续航版价格分别下调7500和6500元。

    尽管压缩毛利换取销量的做法导致其全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毛利率下滑至18.2%,但目的已经达成:特斯拉Model Y已经成为全球包括燃油车在内的最畅销车型。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电动汽车价格会在两年内趋于稳定,到时候特斯拉的毛利和销量都会双双回升。

    豪华汽车市场空间足够大

    比亚迪虽然在智能化上有短板,但凭借电池安全和车型众多的优势,无疑也是规模效应的受益者。但是所有车企都不可能只要市场份额罔顾盈利,除了在入门级市场持续价格战外,比亚迪也在推动高端化、向上走,“对冲”被压缩的利润空间——2月25日,比亚迪旗下仰望品牌推出第二款车型U9电动跑车,定价高达168万元。

    03

    汽车供应链重构涟漪

    车企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供应链格局,更何况是如此混战。

    在汽车诞生后的百年中,汽车供应链一直是金字塔结构,整车厂位于顶端,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层层排布,即Tier 1(一级供应商)直接向车企供应整包产品,Tier 2(二级供应商)再向一级供应商供货,强势的一级供应商甚至可以决定汽车行业更新换代的节奏。车企有时也会与供应商通过互相入股的方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智能电动车已经打破了这种代代相传的结构。

    如今,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已经从内燃机和变速箱变成了动力电池和电机,并且重构了整体电子架构,形成智能化的基础。燃油汽车供应商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几乎消弭。

    这就导致车企与传统供应商、新贵供应商要重新打造一种合作关系。有能力的车企选择全栈自研,包括芯片、座舱操作系统、三电系统等等,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都是轻轻松松,因此能承受巨大研发成本的企业并不多,特斯拉、蔚来等头部车企都算是其中代表。

    这类整车厂已经掌了智能电车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且拥有销量优势,经常需要掌握更大的自主权,直接与芯片、软件等系统供应商进行联合开发,传统一级供应商也不得不让渡权限乃至利润。

    新能源汽车时代新的供应链结构

    另一种则是强势供应商占主导,车企话语权相对减弱。比如华为联合车企成立的“鸿蒙智行”生态技术联盟,目前成员有赛力斯、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和北汽蓝谷四家车企,其中华为明确占据主导地位,负责面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的产品设计,以及全套智能化系统。

    在全新的网状供应体系下,价格只是我们消费者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之一。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