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注定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全球销量超过了美国特斯拉。而在去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了522.1万辆,同比暴增了57.4%,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而此前一直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日本,在去年前11个月只出口了不到400万辆汽车。包括法新社、彭博社等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虽然一再强调当下传统燃油车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且有俄罗斯需求猛增这一因素在拉动,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主要玩家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就在中国的国产电动汽车刚刚拿下全球销量桂冠之际,欧盟却给中国上演了一出“恶客登门”。据观察者网援引欧洲媒体发布的报道称,欧盟委员会派往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人员,将在未来几周内造访比亚迪、吉利、上汽三家制造商。至于在华生产的外国品牌,例如特斯拉、雷诺、宝马等公司不在调查范围内。

虽说国与国之间进行行业竞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欧盟显然掺杂了更多政治因素。依照我国商务部给出的说法,欧盟要求我方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磋商,而且没有向我方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既是对我方合法权利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欧盟这一次是来者不善,甚至不排除会带着偏见来对我国车企进行调查的可能性。但此事牵涉到中国国产汽车出海欧洲,因此即便来的是“恶客”,中国也必须“开门”。但是,“开门迎恶客”并不意味着束手就擒,恰恰相反,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与欧盟正在处心积虑的用贸易保护工具来围堵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已经认清现状的欧洲车企,都在积极同我国进行技术合作,试图通过“中国平台”来加速转型,这其中就包括了德国著名车企大众公司。与满口意识形态的欧盟政客不同,欧洲车企清楚地意识到,竞争对手中国之外还有特斯拉。

而且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并没有对欧洲品牌关上大门,尽快转型有助于欧洲车企切入新赛道。如果一旦失去了这个机会窗口期,未来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届时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加高昂。而对于中国而言,欧洲的老牌车企们愿意主动使用中国的平台,收获不仅仅是扬眉吐气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迭代速度,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压过欧洲,这意味着对方即便有品牌加成,也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能与中国的国产自主品牌正面打擂台。
这个竞争过程本身就伴随着淘汰与升级,经过冲刷之后的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占据的份额也必然越来越大。因此,欧盟想靠贸易保护主义,搞“小院高墙”的方式来规避与我国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事实再次证明,只要中国手中握有足够过硬的技术时,就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对方的刁难。而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的欧盟,也会因为利益之争变得更加分裂,反过来影响欧盟高层制定的对华战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