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3广州车展缺席的车企,下一届车展还能再见吗?

    全民舆车头像全民舆车头像
    全民舆车2023-11-27

    在2023广州车展中,一些车企选择缺席,使得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这也让我们思考在新能源汽车大潮中,究竟是哪些企业选择了边缘化,尤其是在当前二线合资和二线自主品牌面临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特斯拉

    在这些缺席本届广州车展的车企中,就有一位“网红选手”——特斯拉。

    根据乘联会10月销量数据,特斯拉以超过2.8万辆的销售量位列新能源厂商第八位,2023年1-10月总销量超过46万辆,同比增长近38%。尽管这在国内绝大多数车企中是相当亮眼的表现,但为何特斯拉会错过展现自身的好机会呢?

    究其原因,这可能与2021年上海车展发生的车顶事件有关。尽管最近的判决结果对特斯拉有利,但这起事件可能让特斯拉对参展持谨慎态度。

    此外,特斯拉一直以来都展现出高度的自信,强调产品力出色,相信自己不缺乏消费者的支持。然而,是否真的如此,仍然需要认真思考。作为2022年度新能源销冠,特斯拉在今年很可能被比亚迪超越,即使作为头部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

    斯柯达

    当然,缺席的车企并不止特斯拉。

    斯柯达一直以大众的金字招牌为支持,早年销售状况良好。

    然而,随着上汽大众近年来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剧,作为其子品牌的斯柯达也难以避免受到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斯柯达在国内的销量为4.46万辆,仅为2018年巅峰时期的13%。而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销量更是降至1.81万辆,这让人不禁思考斯柯达的未来走向。

    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斯柯达的CEO克劳斯·泽尔默曾公开表示公司可能在2024年退出中国市场。尽管后来官方对此进行了否认,但斯柯达在中国市场是否真的还有挽救的余地呢?

    考虑到目前的困境,斯柯达确实面临一些挑战。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品牌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调整产品线、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需要斯柯达在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品牌的复苏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标致、雪铁龙

    除此之外,还有两位来自法国的朋友。

    有媒体的报道,截至2023年上半年,神龙汽车(包括标致和雪铁龙)的累计销量为4.42万辆,同比减少21.56%。有目共睹,神龙汽车多年来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能够维持至今已经是一种奇迹。

    然而,该品牌的车型更新速度缓慢,产品实力无法跟上国内市场的发展步伐,这已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标致和雪铁龙都在努力推出多款价格不高的车型,但销量却难以有明显提升。

    这种状况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恐怕神龙汽车离成为第二个长安铃木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能源浪潮的背景下,神龙汽车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战略,加速产品更新,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并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广汽三菱

    截至2023年10月,广汽集团发布了一份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公告,表明在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并将其工厂交由埃安使用,因此广汽三菱将不再独立存在。

    其实三菱走到这一步,难免引发了一些人的唏嘘,也有人对此表示欢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菱在推动国产发动机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依赖过时技术在中国市场取得红利,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

    特别是在中国新能源技术逐渐主导以插混和纯电为主的方向时,三菱显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中国市场的转型和技术路线的改变使得三菱在这个领域的前景变得愈发渺茫。因此,尽管三菱曾在推动某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它在适应市场需求和新能源浪潮方面显然走到了尽头。

    一汽奔腾

    根据奔腾官方公布的数据,2023年1-6月的新车销量超过5.7万辆,同比增长113%,创下了八年来上半年销量的最高纪录。

    然而,尽管取得这样的销量成绩,但对于奔腾品牌来说,这个数字也让人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那么,奔腾与斯柯达、标致和雪铁龙有何不同呢?奔腾近年推出的新车产品看起来都还不错,尤其是T系列。但是,为何销量一直无法突破呢?或许问题出在产品质量和营销方面,这两个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隐忧。

    尽管一汽奔腾之前做了良好的规划,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显得并不十分充分。一味追求销量和产品规划,却未能在实际执行上展现出足够的成效,这对于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言是不利的。毕竟,产品的口碑和品质才是最终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全民舆车:

    其实有许多人说,2023年广州车展或者标志着一个行业的分水岭。

    对于那些未提前布局新能源领域的汽车企业来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发艰难,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时下或许可以明确指出,对于二线合资品牌和二线自主品牌来说,留给它们的时间已经不多。这一展会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崛起和主导地位,预示着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更加倚重创新和可持续性,而那些未跟上这一潮流的品牌可能会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

    次阅读
    19评论
    7赞同
    收藏
    分享
    19评论
    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