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汪善进:欧洲政策助力车企也带来挑战

    汽车人才研究会头像汽车人才研究会头像
    汽车人才研究会2023-11-09

    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 汪善进

    跟随欧洲政策法规,转变出海策略,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步伐全面提速,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出海必然面临竞争对手、知识产权、关税、市场准入以及法律纠纷等方面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尤其在近期,法国电动车补贴新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等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业内在看好中国汽车出海前景的同时,也在寻求应对之策。


    2023年10月28日,在2023“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上,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汪善进代表欧洲各汽车工程师协会,介绍了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政策法规的变化,帮助国内企业明确欧洲区域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防范出海风险。


    欧洲实力不容小觑

    汪善进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总结为三点。

    一、最近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稳步增长。

    二、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飞跃式增长,欧洲和中国位居前二,欧洲甚至高于中国,两者市场均远超北美和其他地区。

    三、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000万,中国占了600万,欧洲占了270万,欧洲和中国共同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

    关于欧洲内部新能源车市场的变化,图表中浅绿色代表纯电动,蓝绿色代表混合动力。汪善进指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式是插座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平行发展,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状况有所不同。他首先介绍了欧洲市场的基本情况,2020年欧洲28国改革,虽然英国脱欧,但是目前欧洲汽车市场仍然将英国市场纳入其中。2022年,欧洲市场新车总计销量为925万辆,新能源汽车去年的销量是270万,渗透率为29%。其次,他认为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2022年能达到如此规模,有两个历史节点起到关键作用。

    一是2017年。在2017年,欧洲所有的主流车企已经正式将重点放在电动化,但是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起步较于中国仍然较晚。

    二是2020年。在2020年,欧盟开始实施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实现了飞跃性增长。此外,从2017年起,三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初见成效,并在2020年成功入市。

    汪善进认为,欧盟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排放法规和欧洲政府的补贴政策,对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与中国的发展形式具有共通性,都是政策主导。

    汪善进详细地展示了欧洲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大国占据欧洲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三个国家合计市场总额超过欧洲整体的50%,新能源渗透率在21%-24%。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欧几个国家新能源汽车总量不大,但渗透率非常高,特别是挪威,去年的渗透率达到了88%。

    基于2022年纯电动汽车车企的欧洲市场排名与插电混合动力排名,汪善进指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欧洲本土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欧洲的强项。在欧洲本土车企中,传统车企占据垄断地位,甚至可以说,欧洲的新能源车企业就是传统车企,新势力可以忽略不计,与中国截然不同。

    从2021年起,上汽和吉利开始进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的前十名,市场份额2021年达到4%,去年达到6%,他估计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会超过8%,增速非常明显。今年1-7月,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量,大概为30万辆,其中包括外国车企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如特斯拉和雷诺。


    欧洲地区的法规与政策阐述

    01 欧盟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案: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推手

    汪善进认为,了解欧盟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非常重要。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制定时间很早,于2013年制定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这个目标是当时世界上最严的标准,而且具有强制性,车企难以承受因不达标而受到的罚款。目标提出到2020年,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值要小于95g/km,即每辆车100公里汽油消耗量要小于4L,每辆车超过1g要罚款95欧元,这个目标纯燃油车无法达到。此后,欧盟又制定了2025年和2030年的目标,2025年的目标相比2021年减少15%,2030年的目标相比2021年减少37.5%。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法规的实施,欧洲车企被迫走向电动化。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可以说是欧洲新能源发展的最大推手。


    02 欧盟燃油车禁售政策:逼迫传统车企转型,纯电动基本成为唯一选择

    汪善进将欧盟燃油车禁售政策出台的原因归结为欧洲环保理念的超前性。在欧洲,环保组织势力庞大,受环保组织的影响,欧洲各国早年就已开始制定禁售、禁行燃油汽车的政策,目前已相继制定时间表。汪善进展示了一张2020年公布的图表,其中挪威等北欧国家主张到2030年禁止燃油汽车;法国、英国等国主张到2040年;德国意见不同,不想过早禁止燃油汽车。但是大势所趋,去年6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禁售燃油汽车的决议,成为一项法规。法规规定到2035年,欧盟28国内要绝对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

    汪善进认为这是非常极端的政策,这项决定逼迫欧洲传统车企彻底转型,纯电动基本成为唯一选择,对欧洲车企造成很大冲击,既不符合欧洲车企的利益,也不符合欧洲消费者的利益。但从另一面看,这个决定与欧盟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相吻合,也有其逻辑性。


    03 欧盟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欧7):确定推迟执行,但2030年对乘用车的标准没有改变

    汪善进谈到,1992年欧洲制定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欧1),后续基本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现在的标准为欧6。标准代表的数字每一次变动,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值需降低50%。2020年欧6进行了小幅度修订,称为欧6D。欧7标准目前已经过多年商讨,它不仅对污染物限值要求更严,而且增加了刹车系统和轮胎的颗粒排放要求,可以预见的是,欧7标准对燃油车成本影响将非常大。据估计,每辆车的成本会增加2500欧元,是传统车企无法承受的。尽管车企反对,但2022年11月,欧盟理事会仍正式提议从2025年开始实行欧7标准。直到今年9月,欧盟理事会推翻了这个决议,要求降低欧7标准。随后,决议更改的要求在欧洲议会进行了讨论,并得到支持,于是欧7标准基本确定推迟执行。然而,2030年对乘用车的标准依旧没有改变,可以说车企还有5年喘息的时间。


    04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促进电池产业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保护本土生产商

    今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于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法规规定,从2024年7月起,电池生产商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电池需要提供碳足迹声明及标签,需要申报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及再利用各个环节碳排放数据。其中包括两个关键内容:一是电池护照,记录电池产品的产地、生产厂家、材料成分、碳足迹和供应链等信息。2026年起,动力电池必须持有数字护照,才有资格在欧盟销售;二是强化电池回收管理,规定了不同类型废弃电池的回收标准和操作要求。以电池回收为例,要求到2027年,电池生产所涉及的材料中锂资源回收率达到50%以上,镍铜、铅等金属回收率达到90%以上。到2031年底,电池总体回收比例达到80%,以减少碳排放,促进电子产业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该法规的另一个目的是保护本土生产商的利益,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的本土化。


    05 欧洲政府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新补贴政策实施后,大部分亚洲国家制造的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补贴

    再看欧洲国家政府中的汽车政策,汪善进在法国生活工作多年,特别熟悉法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法国政府补贴最早于2008年实行,至2020年提升补贴力度,纯电动汽车购车补贴升至7000欧/辆,加上换购额外补贴能达到12000欧/辆。随着纯电车市场的完善,今年将补贴降低至每辆5000欧元,增加限制条件:车辆价格小于4.7万欧元,重量小于2.4吨,但没有规定车辆的品牌和生产地区。自2023年以来,法国政府在统计今年的补贴数据时发现,大量获得补贴的汽车生产地区在中国,补贴成果不符合法国本土的利益。

    所以,法国决定更改补贴政策,新政策规定从2024年1月起,电动汽车补贴必须符合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该标准为电动车制定了环境分数,该分数将根据车辆在道路上使用前的每个步骤的碳排放来计算,包含六项指标:生产所用的材料(钢、铝、其他金属材料)、电池生产、中间加工与组装,从组装厂到销售地的运输,合计80分。标准规定能享受生态补贴的电动车的环境分数必须达到60分以上。

    标准具体实施过程从今年9月20日开始,车企需要向法国政府提交材料,政府在收到材料后的两个月内公布结果,第一批合格名单将于今年12月15日开始公布。汪善进指出,以六项指标中的加工后组装碳排放标准为例,德国的数据为0.83 CO2/kg,中国为1.6 CO2/kg,而印度是1.8 CO2/kg,以单项指标见全局,大部分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制造的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补贴。


    06 欧盟对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至少为欧洲车企争取近一年时间,寻找应对方案

    2023年10月,欧盟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欧盟委员会依职权发起,所涉及的被调查产品用于9人或9人以下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欧盟委员会将在反补贴调查公布后13个月内决定是否征收额外关税。

    汪善进指出,关于反补贴调查的相关新闻众所周知,但作为汽车从业者,必须了解调查发生的背景。

    一、欧盟强制性决定在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欧洲传统车企被迫转向纯电动化,失去传统优势,所以车企向欧盟施压是必然结果。

    二、近两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增速迅猛,欧洲认为中国汽车的优势主要在于价格。

    三、欧洲国家一直是汽车大国和强国,在欧洲,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制造业的人数高达1400万人,不论是经济、就业还是技术,对欧洲都非常重要。所以为维护欧洲汽车产业的地位,欧盟和欧洲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因此出台相应保护措施。

    汪善进认为,调查的实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若反补贴调查成立,欧盟将以此增加额外关税,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将会受损;即使调查不成立,短期内也会影响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布局,为欧洲车企争取近一年的时间寻找应对方案。


    欧洲汽车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汪善进指出,欧洲近年一系列汽车政策确实给了中国车企一定好处。2035年全面禁燃强制要求电动化普及,中国电动化起步早,成果明显,使得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伴随着欧洲汽车政策的推进强势进入欧洲市场。但也必须注意,当欧洲发现自身竞争优势受自身法规和政策限制时,为保护本土产业利益形成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在未来将持续影响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按照传统的出海模式,不再有大的增长空间,但跟随欧洲政策法规的转变,转向本土生产销售模式,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汪善进感叹,疫情几年无法回国,汽车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车企纷纷出海的当下,一定会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的影响,例如法国标准有40万项,法律条款有30万条,所以中国车企要深刻地了解所要面临的大量合规风险,做好应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