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潮评丨欧盟反补贴调查压不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钱江晚报头像钱江晚报头像
    钱江晚报2023-09-14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毕舸

    图据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据媒体9月13日报道,欧盟宣布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欧盟汽车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多年,中国市场已成为众多欧盟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中方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欢迎欧盟汽车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华投资。中方敦促欧盟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与中方开展对话磋商,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有观点认为,欧盟之所以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双反”调查,与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激增有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达到63.6万辆,同比增长150%,欧洲更是成为新能源车“出海”重点地区。芬兰商务促进局大中华区负责人田马可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将占据欧洲市场15%的份额。

    中国新能源汽车赢得包括欧洲在内的各国消费者认可,在于自身长期积累、磨砺而出的产业优势。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日益突出的规模化效应,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投入,加速推动我国新能源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

    加快新能源车发展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作为减排计划的一部分,欧盟准备从2035年起对内燃机汽车实施限制,推进向新能源车转型,要如期完成这一目标,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优质新能源车供给。同时,近年来中欧车企合作力度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大众、奥迪分别牵手小鹏、上汽,体现了中欧车企优势互补、联手推进智电转型的成果。

    显然,全球新能源车产业的竞合之势明显。尤其是中国秉持高水平开放的姿态,引入特斯拉上海建厂,更是取得了双赢效果。得益于中国日益完善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特斯拉实现了产能和制造成本的“一升一降”。而特斯拉带来的“鲇鱼效应”,倒逼国内造车新势力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品质更高、服务更佳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市场探索,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不仅在制造成本、规模化、智能化等方面形成优势,同时也注重从细节入手,持续改善用户的消费体验。比如蔚来向欧洲四国用户提供订阅模式;东风风行宣布将针对欧洲用户定制化开发新能源车型。中国新能源车企以定制化服务,更好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

    此外,上汽等新能源车企也宣布了在欧建厂计划,不仅能让欧洲用户第一时间获得新车,更为当地创造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

    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能源车产业的转型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独立行动。相反,它需要全球供应链、全球研发的协同支持。中国当初大力度引入特斯拉,最终实现了以开放促竞争,带动国内新能源车产业成长。近年来,中国强调“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也正是得益于高水平开放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民生福祉。就此而言,欧盟搞贸易保护和排他措施,不利于自身汽车产业的进步和民众利益。封闭市场不仅会限制欧洲车企的转型进程,也会让欧洲消费者无法获得性价比更高、使用体验更良好的各国产品。开放是全球新能源车产业的康庄大道,无论外部环境有怎样的变数,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都将坚持开放发展,通过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