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等政策文件,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近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盟国家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数字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是欧盟第一部采用全周期方法的电池管理立法,其中涵盖了采购、制造、使用和回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5年以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按照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5至8年来计算,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正面临“退役”。此次欧盟电池法生效,再度引起我国业界人士对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关注与热议。
回收量远低于退役量
一般来说,电池容量降至额定容量的80%时,则定义为电池寿命截止。这些退役电池进入工厂后,经过筛选、破碎、冶炼等工序,其中镍、钴、锰等有价金属被提取,而后重新出售,实现循环再造。
我国锂资源只占全球7%,电动汽车产销量却达到全球的60%。因此,提取电池中的有价金属,循环再造成为新的电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今年1月至5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动力电池。
尽管回收利用量明显增长,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据统计,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可达59万吨,自2028年起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每年260万吨。由此来看,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仍远低于退役量,相关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也暴露出“小、散、乱”及回收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2018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公布四批《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累计84家企业上榜。然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流向白名单企业的退役电池只有不到25%,有75%的废旧电池被小作坊以及尚未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消化,由此带来严重污染问题,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入局开辟新增长曲线
比亚迪与中国铁塔达成梯次利用战略合作,目前已在全国设立动力电池回收网点近40个;蔚来汽车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合资成立电池资产公司“蔚能”,致力于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回收利用……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为何各家企业纷纷涉足于此?原因在于该产业能够为企业开辟新增长曲线,带来经济利润。
据了解,锂电池回收行业运营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电池厂商回收、第三方回收、产业联盟回收。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相关回收企业存在共识:期望能在自有业务之外,逐步延伸,形成产业链的覆盖,从而构建一个动力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的闭环。
对此,不少上下游企业以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回收方式,更好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推动动力电池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近期,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和回收商,宁德时代在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企业能够回收超过99%的镍、钴和锰,以及90%以上的锂。此外,宁德时代还期望将其现有动力电池回收计划扩展至中国以外市场。
特斯拉方面也明确表示,“报废的锂离子电池不会进行填埋,而是100%回收利用。每个特斯拉电池工厂都会现场回收电池”。
回收利用体系亟待完善
“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打造也需要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环环相扣,才能长盛不衰。然而创新不是炒作,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会昙花一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说。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如果不能被妥善处置,势必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业内人士认为,电池回收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应该以规范化为优先导向。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是有效解决动力电池回收相关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表示,我国现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国家标准仅16项,行业标准只有20项。这些标准无法满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梯次利用产业链要求。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再次呼吁,动力电池企业从电池前端设计就要考虑后端回收利用。
与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也在积极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起“中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正在研究制定“电池护照”相关标准,涵盖电池材料组成、再生材料份额等内容。
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出台,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制定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将朝向规范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闫新亮
监制丨陈林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426609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