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哪家欢喜哪家愁,上半年新能源车企销量揭晓,比亚迪又夺冠!

    新氢年Auto头像新氢年Auto头像
    新氢年Auto2023-07-20

    2023年已然过半,半年一复盘的操作自然是各家车企少不了的,然而从这份具体销量榜单上来看,几乎已经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自然是新能源巨头比亚迪,“多强”则是特斯拉、埃安、五菱等积极追赶者。目前来看,此等格局在短期内或将一直延续,除非某家车企在电池技术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一: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上半年新能源市场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比亚迪了,零售总量达到了115万辆。贡献占比位居前列的无疑是秦宋元这三个王朝系列车型以及海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销量。得益于上半年陆续推出各个车型的冠军版,使得新车价格能够进一步下探。又因为比亚迪积攒的优良的业界口碑,这双重因素的叠加,比亚迪的销量一路走高几乎就是手拿把攥。


    下半年比亚迪还将陆续推出宋L、海豹DM-i以及腾势N8等新品车型,这些新车都将成为比亚迪品牌旗下新的销量增长极。就在最近比亚迪公布了全新的品牌名“方程豹”的Logo,由此可见比亚迪的战略布局从来都是紧凑且密集的。

    小编想说的是国产品牌亟需破局,打破合资车企定下的一切条条框框,新建一个汽车市场新秩序。

    二:不甘落后的“千年老二”?

    特斯拉是作为一个后来者而进入中国市场的,但是在国内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从2012年进入中国至今,每一年的销量几乎都是保持正增长的。即使受到刹车失灵、数据门等因素影响,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比较好奇的是,毛豆Y的销量比毛豆3还多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相对来说,Y更加具有性价比,而且空间更大。


    另外,特斯拉也计划于年内推出新款毛豆3,在外观以及动力续航上都有着不小的变化。相信新款model 3的到来,或许能够让特斯拉销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据说特斯拉将在印度生产model 2,在不久的将来,国内是否也会上线全新的定位低于model 3的车型呢?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正式下线了第一台量产版的Cybertruck,这台车的诞生,或许有时对皮卡市场的一次全面性的颠覆。对此,小编想说,特斯拉可真是条“大鲶鱼”!

    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好手

    广汽埃安最大的销量输出无非莫过于AION S和AION Y,几乎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而诸如AION V和AION LX等其他埃安车型销量都没有太大亮点。


    两台车之所以有着如此亮眼的成绩,或许和它早期推出之时积极进军网约车市场的经营策略不无关系。其优秀的驾乘体验以及出色的前后排空间,都与网约车的特征相契合。另外AION Y现在最低配价格只需要11.98万,还能送一个绿牌,这几个点都能成为吸引消费者买单的理由。

    昊铂品牌的存在,无疑是拔高了广汽埃安的整体形象。然而最具市场前景的价位还是在10多万区间,或许广汽埃安在下半年应该推出更多的极具产品力的车型。

    四:新势力车企的翘楚

    理想无疑是新势力中的一个耀眼明珠,在销量上无疑佐证了这个观点。半年销量13余万辆,这个成绩是其他新势力车企万万不敢想的。L7、L8以及L9三台车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中大型到大型SUV的产品布局,可谓是狠狠收割了一波奶爸的心。家庭化出行新模式的首创,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胜利。试问,谁不想拥有一位“理想同学”呢?

    从最初用上增程机就饱受质疑,到现在各家新势力纷纷效仿,只能说理想的路子算是走对了。另外,理想汽车的首款纯电车型——超级旗舰“理想MEGA”,也将在年底发布。

    从增程式到增程式和纯电并举的产品策略,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不然也不至于某些新势力车企现在销量还起不来。

    五:新势力的又一反例

    另一家新势力车企同样值得聊一聊,那就是一直主打服务的蔚来。它的期中考显然是不及格的,245,000辆的全年目标销量或许很难完成。现在半年过去,也只仅仅完成了22%的销量。


    具体销量上看,售价“较”低的ET5和ES6成了绝对的销量担当。毕竟动辄高达近30万的起售价,还是关上了成为尊敬的蔚来车主的大门。总之,售价太高或许能成为销量不振的原因之一。

    另外,蔚来的产品路线的选择上太过偏激,以致于很难在续航和性能之间做到平衡。例如疯狂执着于双电机而摒弃单电机的做法,也就注定了车子在续航上的提升幅度有限,因此换电成了一个解决之道。

    诚然,换电模式无疑给了用户一种全新的出行体验,但长期的免费换电又是一个亏损点。因此付费换电也是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蔚来也宣布新款车型将“官降”三万。这两招真可谓是绝了,不仅能让换电站逐渐开始盈利,也对销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写在最后

    本文只是列举了部分新能源车企半年销量,还有其他车企暂时按下不表。简言之,造车思路上的差异,造就了各大车企目前不同的境遇。

    在战略层面上进行调整,或许就是他们拨乱反正的唯一机会。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