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轮值
李克
FREECAR车势
克总评车 创始人

2023年我们汽车行业从开年到现在仿佛没有好过。
“行业内卷”“汽车降价”“新势力亏损”“裁员关闭”一时间全行业都陷入一种“内卷存量竞争的态势”仿佛汽车行业又到了一个时代的关键点。
2018年,国内造车新势力有480多家。而到今年,仅仅5年时间,只剩下了40家左右。也就是说,400多家造车新势力被市场无情淘汰了。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倒下的原因,就是因为没钱了,别说研发新产品,就连人员工资和房租都无法支付了。究其原因,成本控制出了很大的问题。

前不久的行业论坛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可能只剩下5个玩家。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最近召开的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是市场微增长,第二是淘汰赛。

对于汽车市场价格战,广汽总经理曾庆洪则表示:“价格战打来打去,想找死的企业就早点降价。”
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则表示,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厂家将只剩10家左右,5家合资、5家自主。

早在2021年上海车展时期何小鹏认为,未来5年,新老势力都还有机会,但到2025年之后,市场将会是从“春秋”到“战国”的变革。放眼世界,未来10年里,全球现存的300家造车企业可能会缩减到10家汽车企业(集团)。
克总看来种种迹象和言论都在表明汽车行业的大整合即将开始。都在讨论2025年全行业还会留5家还是10家,面临这个问题“蔚小理”都认为自己有希望留在这十家之内,各位评委你们怎么看?

王钢
《风度》出版人

虽然说中国大陆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许以后很多年这个头衔还是会属于我们,但中国大陆的车企,尤其是乘用车企业还是太多了。汽车制造一直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业态,虽然电动车的出现让这个门槛略低了,但想以后发展得好,投入还是巨大的,产出比,利润率和风险相比并不是很好。其实汽车制造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产业,会有一些主流的,大众的,也会有一些独特的,小众的;有一些乘用车市场,也会有大量的特种商用车市场,大家不必都挤在一起,希望大家都成功。

李耕
《轿车情报》总编辑
“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
“上车吧吃货”创始人

到2025年只剩10家有些夸张了,应该不会那么快。不过品牌数量会大幅减少,各种合并重组的出现必然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导向。
当年燃油车时代群雄逐鹿的时候就预测说过不了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只会剩下4-5家汽车集团。可没想到,随着新能源车时代的到来,现在的汽车品牌数量比最辉煌的燃油车时代的数量翻倍了还不止。不单单新势力创造出大量新品牌,原来的车企,尤其是中国品牌车企也衍生出很多全新品牌。多到甚至汽车媒体都未必能认得全,消费者就更是眼花缭乱了。
如果说未来只有10家能留下来的车企品牌,那么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北汽、东风、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应该还存在的就已经10家了,可见留给新能源品牌的机会就不多了,特斯拉应该会在,一直被叫成蔚小理的三家会不会被叫得变成一家呢?其余那些新势力会走向哪里呢?

靳军
“油门到底”总编辑

具体数字并没有实际意义。对任何领域来说,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行业发展,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起到催化剂作用。本世纪初,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飞速壮大源于社会经济的高速成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汽车进入家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一时间,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扩大产能,大兴工厂建设成了一时热点。
与当年的环境不同,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膨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开始有了多样化需求。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方面,大量新兴科技公司和传统汽车制造商都看到了商机,纷纷喊出转型口号,很多品牌的诞生还饱含着浓厚的资本味道,造车也就变成了造梦。
无论如何为梦想而窒息,市场规律之下,一切都将回归正常轨道。市场竞争从来都是优胜劣汰,投机心理要不得。最终留在游戏里的企业需要对市场有足够的敬畏,对消费者有绝对的尊重,眼光前瞻且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成功之匙唯有站得住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一些老牌汽车制造商的后劲不可小视,众多新兴品牌还需要加倍努力,毕竟,成绩靠“喊”是出不来的。

赵燃
“燃后说”出品人

整合必定发生,但现有的品牌数量肯定不会消减的那么快。
汽车品牌整合在过去的百年间一直在发生,没什么好奇怪的,是必然的市场规律。我们所经历的这一次汽车行业转型,跑在前面的当然是那些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相比,它们没有品牌负担、体量小转身快。慢慢的一些新品牌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战略和用户服务等方面取得成功。它们有的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独角兽,有的找到可以强强联合的合作伙伴。一部分可能会遇到非常实际的困难,最终被自然淘汰。
不过“2025年缩小至5-10家”,还是显得有些危言耸听了。这是说给有关部门听的?还是说给竞争对手听的?或者是说给资本市场听的?

宋海涛
《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

首先,这国内,很多行为并不能简单以市场来推断,所以,到两年后,甚至是5年、10年后,还有多少家车企,这很难去判断,也无法推断,一切都要看政策。其次,即便是市场决定,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家车企呢?5家?还是10家?似乎从我们开始大干汽车以来,就从来没这么少过,所以别说什么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在中国,淘掉的,不一定是沙子,也可能是钻石。最后,还要说一点,目前我们看到的各路新势力造车,像蔚小理之类的,我在三年前就说过,他们的最终归宿,就是被大型国有汽车集团收购的命运,目前看,我的这个预言越来越清晰了。

张琦
北京交通广播“汽车天下”制作人、主持人

中国的汽车市场是相当有韧劲儿的,我也相信一个优秀的竞争市场也是会自我进化的,车企的一些口号式危言耸听大可不必。品牌淘汰赛刚刚开始,就好比二战之后的德国一样,很多家车企倒闭,也有一些兼并重组继续迸发出顽强生命力的。2023年的特殊年景也许只是个震荡,并不宜说风就是雨的推断大家都要死了,事物的发展都在动态当中变化的,眼光放长远些,新势力老势力,都有各自的优势,万一呢?某家车企的换电不是最近在和大国企继续谈开放专利吗?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有句老歌唱着“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

李楠
李楠工作室主理人

10家都多了!3-5家最合适,现在狼多肉少,而且肉还越来越难吃,各种幺蛾子的汽车企业和营销方式也即将会结束燃烧自己最后的一点储能,如果国家层面不过多干涉,2-3年,国内车企会削减50%的数量,这是一个健康的淘汰,减速不健康的发展,倾家荡产赔本赚吆喝的时代,谁都不可能有发展,只能看谁命硬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