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线行驶稳定性

1、平整路面直线行驶稳定性
评价方式:以40km/h~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分别进行匀速、加减速和制动行驶工况,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同时应考虑侧向风对直线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评价要点:以40~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分别进行匀速、加减速和制动行驶工况,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同时应考虑侧向风对直线行驶稳定性的影响。车辆在匀速行驶、加减速及制动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评价直线行驶稳定性是在没有驾驶员输入的情况下车辆沿直线行驶的能力,评价保持车辆直线行驶所需的转向力矩的大小,松开方向盘评价车辆侧向位移大小。
2、不平路面上直线行驶稳定性
评价方式:普通路车速在40~80km/h之间,沿直线行驶,分别进行匀速、加减速和制动行驶工况,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评价要点:车速在40~80km/h之间车辆在匀速行驶、加减速及制动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观察车辆行驶轨迹是否发生变化,评价为保持车辆沿直线行驶所需的方向盘转角修正的大小和频率。例如卡车压出的车辙、白线等纵向凹槽或凸起等路况是否会导致车辆产生轨迹偏移? 车辆通过类似车辙凹槽等比较陡的纵向接缝、凸起时是如何反应的? 如路面井盖、减速坎或一些波状凸起是否会干扰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Bump steer) ?车辆在不平路面上进行中低加速度的加减速和制动时,是否有跑偏的情况?评价车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车辆的侧向晃动,行驶的稳定性,不规则路面引起的方向盘的转动。
3、扭矩转向
评价方式:沿直线以2档或3档低速行驶,松开方向盘,迅速将油门踩到底。
评价要点:直线以2档或3档低速行驶,松开方向盘,全油门加速,评价车辆在急加速中是否有向一边跑偏的情况。考查车辆加/减油门时行驶路线的偏差,并评价车辆从静止急加速起步时行驶跑偏。
4、俯冲-蹲伏
评价方式:分别以2 档,3 档,发动机转速3000r/min 进行行驶,全力加减油门、中低减速度制动。
评价要点:分别以2 档,3 档,发动机转速3000r/min 进行行驶,全力加减油门、中低减速度制动。评价车身俯仰、蹲伏的程度。车辆前轴和后轴的主车身运动是否较差的相位,导致车辆俯仰-蹲伏变化是否合理。
- 弯道行驶稳定性

1、轮胎抓地能力
评价方式:1.以60km/h~120km/h的速度直线行驶,向左或向右快速转动方向盘并逐渐增加侧向加速度直至发生侧滑;2.以大‘S’或单移线轨迹行驶。
评价要点:评价轮胎抓地性能、轮胎是否容易失去抓地以及车辆对侧滑、横摆的控制,在出现甩尾时是否能够很好的衰减,当车辆在不平路面上(例如卵石路和搓板路)能够保持行驶轨迹的能力。
2、弯道制动表现
评价方式:以中低侧向加速度(0.5g及以下)通过弯道,在弯道中以不同的减速度进行制动。
评价要点:在弯道中以不同的减速度进行制动。制动操作车辆能否保持原来的行驶轨迹,车辆是否容易控制。弯道制动过程中车辆是否按驾驶者的控制来行驶及稳定性?

3、弯道中加减油门表现
评价方式:以中低侧向加速度(0.5g及以下)进入弯道,档位根据情况选择3、4档,在弯道中进行加、减油门操作。
评价要点:在弯道中进行加、减油门操作。车辆保持原来的行驶轨迹的能力,是否容易控制,以及内侧驱动轮是否有容易打滑空转现象,加/减油门操作时车辆行驶稳定性及容易控制。
三、整车行驶稳定性
1、不足/过度转向
评价方式:围绕半径不小于24m的圆缓慢加速直至发生侧滑,方向盘应均匀的修正以保持行驶在圆轨迹上,评价车辆的稳态不足/过度转向特性。
评价要点:评价车辆的不足/过度转向特性,不足/过度转向度的大小是否适中、左右不足/过度转向度是否对称、不足过度转向特性的变化是否线性? 在车速度接近极限工况时是否有不足/过度转向度的变化趋势。
2、侧倾角度

评价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高。
评价要点:60--80km/h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高。评价侧倾角大小在整个侧向加速度区域内是否比较合适,评价侧倾角是否随着侧向加速度的增大而渐进性的增大,侧倾角的变化是否出现突变? 前后轴的侧倾平衡如何?
3、侧倾速度
评价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高。
评价要点: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高。评价移线时的侧倾速度,侧倾衰减的快慢,以及前后轴侧倾速度是否平衡。
4、移线稳定性
评价方式:分别以60km/h~100km/h的速度进行单移线以及双移线动作(依据车辆状态的不同可进行调整),侧向加速度从低到高。
评价要点:60/80/100km/h评价车辆的响应-是否可以足够快得进行障碍躲避,但同时不能过快以致驾驶员难以控制车辆。车辆在进行障碍避让时应该可以很轻松地控制车辆。好的控制不需要过多的转向修正,车辆很快进入稳定状态,移线过程中侧倾和横摆的控制非常重要。移线稳定性是表现车辆在变道或者类似的操作过程中的车辆控制与稳定。
5、控制准确性
评价方式:以正常的驾驶方式在普通道路上行驶;在试车跑道上进行单移线或双移线作。
评价要点:正常的驾驶方式在普通道路上行驶评价转弯、超车、移线时的转向准确性及控制的容易程度,评价车辆是否可以准确地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进行响应,转向输出控制和车身侧倾变化?
6、侧向风稳定性

评价方式:在高速、桥面、风速较大区域车速在80--120km/h行驶。
评价要点:评价车辆在通过桥面、自然横风区、超越货车情况下的车辆方向变化及整体稳定性。车辆对侧向风有多大的反应,车辆有多大的侧倾、横摆反应?在没有转向修正的情况下,车辆偏离行驶方向有多大。
四、主要乘坐舒适性
1、俯仰角

评价方式:普通沥青道路,路面有大的起伏、坑、鼓包等特征。以4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属于车辆低频运动范畴,以60-10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的车身俯仰表现,车辆前轴和后轴的主车身运动是否较差的相位,导致车辆俯仰前后轴的垂直运动相差如何,是否导致明显的俯仰。车身前部运动衰减相比后部感觉如何(前/后阻尼的平衡)。
2、侧倾晃动(头部摆动)
评价方式:普通沥青道路,路面左右高度不等,有坑、鼓包等特征。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以60-100km/h的速度直线行驶,路面引起的车辆侧倾控制较难(车辆复制路面状况)还是较为容易控制,评价通过不平路面时的车身的侧倾以及成员头部左右摆动的表现,评价乘员头部晃动的幅度以及变化程度。
3、上下起伏
评价方式:普通沥青道路,有纵向大的起伏。以4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属于车辆低频运动范畴,普通沥青道路,有纵向大的起伏。相对于路面车身垂向运动感觉如何?车身运动是否复制或者吸收了路面特征,车身是否立刻做出响应或者运动延时,评价车身随路面的上下低频起伏的大小,以及上下运动时驾乘人员的感觉是否平顺?
五、次要乘坐舒适性
1、非簧载部分振动
评价方式:路面有减速坎、坑洼、轻微鼓包等特征(离散的输入)分别以40/h、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运动频率高于主要乘坐评价,普通沥青道路,路面有减速坎、坑洼、轻微鼓包,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轮胎等非簧载部分的振动表现,振动的次数以及振动的强烈程度。评价车轮滚动所产生的振动的感觉,评价道路表面纹理、颗粒等通过地板、方向盘、座椅等部件传递到乘客的感觉。尽量屏蔽声音的影响,感觉路面的颗粒感(触感)的传递情况。
2、滚动舒适性
评价方式:普通沥青和水泥路面(连续的细微的振动输入)分别以40km/h-80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评价车轮滚动所产生的振动的感觉,评价道路表面纹理、颗粒等通过地板、方向盘、座椅等部件传递到乘客的感觉。尽量屏蔽声音的影响,感觉路面的颗粒感(触感)的传递情况,路面引起的车身连续不规则的俯仰和弹跳运动,车辆是否是直接复制路面的不平整或者仅仅是轮胎的弹跳?干扰振动是否导致驾乘人员舒服。
3、振动吸收能力
评价方式:普通粗糙沥青公路和水泥路面(连续的中小幅度的振动输入)分别以40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分别以40-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评价在粗糙路面上行驶时对高频振动吸收和隔振能力,车身、车架、悬架、动力总成和座椅等能被驾驶员或者乘员感知的谐波振荡,评估驾驶员和乘员通过地板和座椅感觉到得车身、车架、悬架、轮胎和动力总成等的振动吸收能力。
4、方向盘振动
评价方式:普通沥青或水泥道路,路面粗糙、有小坑、轻微鼓包、接缝等特征。以不同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要点:普通沥青或水泥道路,路面有小坑、轻微鼓包、接缝等特征。以不同的速度沿直线行驶,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通过方向盘传递的振动表现,传递到方向盘和管柱上的振动大小。
六、冲击感觉(突起/坑洼)

1、大的冲击
评价方式:普通道路,路面有减速坎、大坑、井盖等特征。以正常行驶速度沿直线行驶,通过减速坎(20-40km/h)、大坑。
评价要点:行驶速度沿直线行驶,通过减速坎(20-40km/h)、大坑、井盖等。评价遇到大的冲击时的振动的强度,振动的吸收以及冲击声音的大小和品质。冲击开始时是否给乘员一种生硬和强烈的冲击感,冲击完成后的振动衰减如何(after shake)? 是否很容易撞击缓冲块(包括上跳和下跳),撞击缓冲块时的振动吸收如何?缓冲块的接触是否平顺?
2、小的冲击
评价方式:普通道路,路面有碎石、小坑、接缝轻微鼓包等特征。分别以4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通过碎石、小坑、接缝轻微鼓包等特征。
评价要点:分别以60-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通过碎石、小坑、接缝评价内容:评价遇到小的冲击时的振动的强度,振动的吸收以及冲击声音的大小和品质。冲击开始时是否给乘员一种生硬和强烈的冲击感,冲击完成后的振动衰减如何(after shake)?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