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迪兰·托马斯的判断果然正确。所以,我们听到了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哪怕相隔2147.2公里,在两年前双方还互赠了“魏”和“登陆舰”的定情物,一段中国民营企业家之间难得一见的惺惺相惜,似乎将铸成一个神话。可惜,此后短暂的耳鬓厮磨,不出意外异化为白天黑夜柴米油盐反复计算之余负心汉与黄脸婆的恶语相向。
2023年1-4月本土新能源车销量差距如此悬殊——比亚迪702608台,长城34665台,后者120天内仅为前者的4.93%,逼得原本刀枪入库的史密斯夫妇不得不重拾戎装。
一位是燃油车时代的魏王,另一位则是电动车时代的迪王。桃花潭水,终究不适合同样顶着高傲头颅的市场前行者。

2023年5月25日上午10点40分,就在比亚迪的新车宋Pro DM-i冠军版上市发售几个小时之前,长城汽车发布声明:“已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110分钟后,比亚迪官方回应:“测试车辆是由长城汽车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中汽中心(天津)按长城汽车要求进行了检测。长城汽车送检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因此检测报告无效。”比亚迪还称,”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调查、取证和检测。”

全篇声明,7个感叹号。涉及字眼,特意点出“新能源事业,中国品牌”。其心之忧,已何止“不易”二字?!
但也有细心市场人士吐槽,按照2003年接手西安秦川,2005年推出首台燃油车F3起算,其20多年的插混技术积累,不知如何谈起。
市场愈卷,看客往往愈要平添互相伤害的戏码。只是常温油箱,抑或废气超标,概不是标靶的中心。混动,才是真正的爆点。新旧更迭,保定与深圳这两家标志性车企,十年之前长城让比亚迪望其项背,十年之后保定人却只想着还能否夺回时代的船票。强烈的角色反差匹配关于生存权的拷问,令一切都变得吊诡和迷离,就像好莱坞大片屡试不爽的反转和戏剧冲突。
不得不重提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灵魂之问:“麦格芬是什么,它重要么?”
它是《三十九级台级》里有革命性意义的飞机引擎顶级机密,它是《美人计》中藏在南美酒窖的放射性铀砂。当然,它更是在无数观众凝视下安装在桌板下的定时炸弹。能否引爆并不重要,关键是倒计时催生的悬疑和不确定性恐慌。也正因如此,麦格芬被认定是推动角色干事的“别致玩意儿”,属于一种诡计。
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旁敲侧击,只作为敲门砖和手段式的存在。
而现在,保定府那里正式扔出了一颗“麦格芬炸弹”,有关爆炸时间与爆炸威力的猜测,才是它真正的杀伤。而鹏城这位显然也知晓厉害,试图在第一时间掐断引信,将各种可能的后果扼杀在摇篮之中。
毫无疑问,明刀明枪的舆论战背后,站着的是两位头脑清晰的Storyteller。只是,观众们在极强代入感的兴奋完毕后,还需要来自第三方与监管部门的及时回应。
无论是买燃油的,或是买纯电/混动的中国用户,以当下的心智其实并不足够关心什么是高压燃油箱。但,要获取“麦格芬”体验的本钱,则来自于另一个能给予超强现实体验感的实操环境——股市。
截至5月25日港/A三市收盘,长城汽车A股收报24.8元/股,跌幅6.17%,市值跌去130.68亿元,H股收报8.37港元/股,跌幅7.31%,市值跌去53.46亿港元(约合48.11亿人民币),即一天内合计跌去178.79亿元;比亚迪A股当日收报255.6元/股,跌幅2.41%、H股收报234.6港元/股,跌幅5.4%,两市总市值合计跌去457.6亿元。仅仅后者的单日蒸发,已相当于跌掉了一家零跑汽车港股的总市值。而后者的当日总市值损失,则约为前者的近2.5倍。
事件发酵24小时后,余波仍在继续。截至5月26日午盘,长城汽车A股续跌4.23%至23.75元/股,反倒香港那边因为休市暂时缓了口气。而比亚迪A,同样在半天内续跌4.04%。
目前来看,长城汽车扔出的这颗炸雷,仅是狙击的序曲,如果第三方监管部门发声进而得到证实,那么确可能深度炸伤对手。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误伤自身。真正狠辣之处,在于这颗塞进新王车厢里的炸弹不知道何时引爆。或者换个说法,会在海外市场何时引爆。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当本土市场愈发内卷,当满溢的产能必须向境外释放,特别当王传福如此高调宣布全球建厂,那么,海外群狼效应才是最大的危机。
越了解你的人下手,越是刀刀见肉,诚不欺也!
“新青年”上市首日遭竞对发难
5月23日,“比亚迪汽车”微信公号发布了“宋Pro DM-i冠军版”上市倒计时2天的宣传资料。广告中,比亚迪称该款车型为“宋家族新青年”。
没想到,“新青年”上市首日,迎来的却是同行的一则举报。这就像婚礼上有人送上“花圈”,虽然都是“花”,个中含义却南辕北辙。举报信显示的具体时间,实际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4月11日。长城的意图昭昭——按照相关法规,直到今天为何还没立案,"大人再不审,我可要叫了。"
恰是在一周前,长城方面刚发布长城“枭龙“,对标车型就是比亚迪·宋。当时的发布会上,长城总裁穆峰话有所指,称:”某些企业赢了销量,输了底线。” 嗯,手机大佬口中的“友商”,已变成了“某些企业”,最后一丝遮体的布料也没必要了。

其实,长城的潜台词很直白:我的插混车型,为了污染物排放合规,用了高压油箱,当然就比你贵几千块钱;你用常压油箱,以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来换取那几千块“性价比”,你才属于“不正当竞争”。
对同行点名,长城也绝非首次。公开资料显示,长城汽车就曾因“黑公关”等问题点名过吉利、长安等汽车制造商。但直接涉及到具体产品问题的举报,开天辟地。
25日下午3点比亚迪如约开始的发布会上,“宋Pro DM-i冠军版”发布13.58万元起的建议零售价,果然比长城枭龙低了好几千。现场满屏的植物森林,主打的就是一个“绿色环保”。这一思路,大概率是被竞对提前获悉了。短短几个小时,注定来不及更换主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一边拿Green当亮点,一边看各路媒体网上拆解自家车型上的常压油箱。
人红是非多。貌似一骑绝尘的迪王,在面对六价铬与长沙工厂时都还老神在在不以为然,但“三连击”的破坏力到底犀利的。切记,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4月份本土乘用车全品类销量榜前四名均为比亚迪摘得。其中,比亚迪秦家族以42647辆的销量,首次夺得全品类汽车单月销量冠军。
长城的焦虑,可以想见。2022年,哈弗H6错失了其已累计了101个月的本土SUV销量冠军,甚至年度SUV销冠的位置,也被比亚迪宋系列强行掠去。2022年,比亚迪宋完成销量47.9万辆,同比增长137.4%,排名年度SUV销量排行榜第一;而哈弗H6仅在当年卖出25万辆,同比下降29.1%。
今年4月,乘联会公布的汽车销量Top10国内厂商中,不见长城身影。比亚迪、奇瑞分别比长城高出11.7万辆、3.3万辆。
细分到品牌,4月哈弗H6销量只有1.5万,从曾经的SUV销量冠军,已降为SUV细分市场第六名,更是与冠军比亚迪宋相差了足有1.8万。承载着长城高端化任务的魏牌,虽然在2022年带来了丰厚利润,但好景不长。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魏牌销量只有2375辆,在行业中只属于边缘水平。
至于欧拉,一度在女性消费群体中“颇有口碑”,但4月不足万辆的销量数据,同样不及比亚迪海豚、埃安S单款车型的成绩。同时,下滑的销量还拖累了集团的利润。根据长城2023年一季报,当期归母净利润1.7亿,同比下滑89%,扣除非经常损益后亏损2.16亿。
此次被举报排放标准不达标的秦PLUS DM-i,正是比亚迪的热销车型之一。今年4月,比亚迪秦PLUS DM-i车型销量为31734辆,占据秦家族当月总销量的四分之三。同样,比亚迪宋家族也是4月SUV零售销量排行榜中的冠军,当月销量33007辆,其中宋PLUS DM-i的销量为20645辆。
再上溯两个月,比亚迪发布的秦PLUS DM-i冠军版起售价仅为9.98万元,将产品售价直接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就是长城方面素来自得的“后花园”。业内认为,“油电同价”是比亚迪秦、宋两款混动车型热销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同级别的车型中,纯电或混动版本较燃油车的价格普遍较高,比亚迪把混动车的价格“打下来”,可进一步扩大市占率(2022年,国内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为141.98万辆,比亚迪的市占率超过66%)。

另外请特别注意,2022年插电混动整体增速达167%,而纯电增速为85%。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一个怪胎:从整体销量看属于存量市场,但从新能源车市场看又属于增量市场。而在增量市场上,插混至少在三年内可归于成长性最高的细分板块。任何想要在车市大战中存活乃至成为赢家通吃的企业,势必在此确立优势,比如理想之于蔚来和小鹏。那么,当比亚迪在插混品类上量价齐飞长抽短削,你让长城如何不忧心,又如何肯甘心?!
为达到排放标准,插电混动车型大概率需选择特定油箱。2023年下半年开始,国六成为了摆在车企面前的排放高压线。汽车尾气排放,用户不在意,但企业在乎。为了满足国六标准,国内外各家主机厂都投入了高成本应对蒸发排放。一般而言,方法其一是采用高压油箱,减少燃油蒸汽向碳罐挥发可能,减少泄露;二是继续采用常规低压油箱,加大碳罐尺寸和体积,让它更好的吸附燃油,减少挥发。
业内认为,长城方面从市场上购得比亚迪秦于宋Plus DMi这两款现车后,通过拆解,发现其使用了常规油箱也就是低压油箱,但碳罐也不做大,即不满足国家排放要求。于是,高举高打站在道德和法律高度,“光明正大”捅了对手一刀。更关键的是,之前是系统内实名举报,现在是亲自下场,等于把皮球踢给主管部委和第三方检测机构。
——你们,看着办。
从商业角度论讲,长城方面的用意相当明确:延缓竞对大步迈进的步伐,以时间换空间。毕竟作为燃油车时代的“王者”,长城不愿错过新能源车时代,哪怕产品跟不上,也要把竞对拖下神坛。
举报竞对的“软肋”,一定是自己的过人之处,这,叫做技术自信。同时又站在了环保的道德高点,除了竞对,其他人都是受益方。最重要的,是卡住的时间节点——公开举报信息,4个半小时后迪王上新,不给任何转圜余地。
狠。
当事方如何善后
长城希望打破的,自然是比亚迪的技术滤镜,而比亚迪的回应,则强调自己其实已活在“技术的大气层”。
据《界面》公布的业内观点表示,比亚迪其实已经把改用高压油箱以及更换一些关键零部件等事项提上议事日程。在声明中比亚迪也强调,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

至于到底用的什么油箱,没说。有迹可循的是,今年2月燃油系统供应商亚普曾对调研机构表示,已拿到了比亚迪dmi车型的燃油箱配套订单。当时的20多个高压混动油箱新品里,比亚迪就占了5个。
彼时,据亚普股份提及,根据不同的供货范围,高压燃油系统比传统燃油系统单车价值量高10%-30%,差不多贵1000-3000元。今年一季度,即便大量车企加入价格战,比亚迪单车利润仍有7000多元。
客观而言,长城作为举报方也并非无风险,如果提交的材料出现事实上的纰漏,那么也会因虚假举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反之,比亚迪就要面临两款王牌车型“回炉重造”的尴尬以及大规模产品召回的愁苦。
而如果经环保部门最终查实比亚迪相关车型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属实,但反属于轻微程度,则可能要求其自行整改,以解决这一产品问题。
上述假设,都是建立在比亚迪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若环保部门最终查明长城汽车举报不实,那么其就可能涉嫌商业诽谤。当然,比亚迪也可对长城汽车发起民事诉讼,就其涉嫌侵犯商誉的行为,提出包括公开道歉、索赔等诉求。
目前,从涉事第三方中汽研相关工作人员处获悉,该集团对此次事件正在了解和处理,暂时还没有进一步数据消息提供。
业内认为,第三方面对两位重要客户非此即彼的抉择,很是为难,毕竟谁也不能轻易得罪。而且,如果中汽研出具了相关报告,无疑是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一碗水端不平,以后哪家客户敢上门找你做检测?从C-NCAP碰撞标准到车内空气检测、车外排放数据,桩桩都是生意,都是汽车行业的“独食”。
真正影响的竞争局面
在这场纷争需要主管部门拿出具体鉴定和处理意见前,其他竞争行业有无先例可循?
外界最熟知的事件来自家电行业“一晚只需一度电”的故事。这一宣传语,曾让美的空调家喻户晓,但格力直指这一宣传明显欺骗消费者。不得已,此后美的只能将之改成了“一晚低至一度电”。
但当方洪波与董明珠共同的敌人奥克斯出现时,两位家电业龙头立马枪头一致对外,对排名更靠后的奥克斯共同发起举报。当空调市场处于上升期时,各家怎么都是一团和气,而进入存量时代后,利益才是永恒。

本土汽车市场,也早已从增量市场到了存量互博。此前,魏总和王总的共同敌人马斯克出现时,中国品牌“群殴”特斯拉,不谙世事的马斯克甚至还在当年隔空跟国产某些大厂对峙。但是很快,埃隆·马斯克就想明白了——“这帮大洋彼岸的同行,是来蹭我流量啊”,所以,在陶琳事件后,马先生再不盲目跟风中国车企的本土口水战。
资深公关人士“一口老炮”指出,长城这次对比亚迪使用的举报套路,其实就是新能源时代的一个公关套路缩影,无论哪个行业,当下都学会了PR和GR的联合作战,这就是3.0时代。从实际意义上看,无论最终结局如何,长城汽车都借用了比亚迪做背景板,让自己重回新能源赛道聚光灯下。

跳开话术再从战术层面看,比亚迪的自证(或改正)过程,也将是长城汽车混动车型的全面营销攻势过程,不出意外,在各个渠道将逐渐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混动技术优劣势的分析内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在争论中学到真正的汽车专业知识。
军事家蒋百里先生曾有论述:两国战争,不惧鲸吞,乃怕蚕食。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长城当下在新能源赛道的策略是以蚕食攻略,逐渐拿回座次,冀望通过电池、智能与整车三位一体拿回自己失去的时代。
长城魏老板,想必是读过蒋百里的。后者曾是1910年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之校长。但魏老板更应知道,比部分对岸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推崇的《国防论》更有名的那篇,叫《论持久战》。
回到国内市场,需要长城汽车警惕的是,乘联会近日发布的《2023年4月新能源乘用车区域市场分析》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只用了4年,新车渗透率已从3.9%迅速提高到31%,竞对所在的深圳现在“纯电28%/插混24%”的整体过半渗透率,有可能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常态。而此刻的保定排名在哪里?
不知道,看不见。
国际市场上,据CarNewsChina网站5月15日报道,日本一季度汽车出口量为104.7万辆。中国在今年将实现对日本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一切,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少不了本土车企的共同努力。
在日本市场出现六价铬风波后,今年3月,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正式奠基;5月,比亚迪宣布将在越南造车。同时,据法国《回声报》报道,“法国与比亚迪的讨论仍在继续。”据称,西班牙和德国也在比亚迪的考虑之中。外媒认为,比亚迪潜在的建厂投资可能是欧洲未来几年在汽车领域的最大投资之一,其目标是到2030年在欧洲实现每年80万辆的注册量。
当年,孤军突入俄罗斯的长城,也曾饱尝过斯拉夫式的冷眼。而今,挑剔的欧洲人或许因为信息滞后,到目前为止尚未足够注意到中国本土有关PHEV的常压油箱话题。只是那张“不环保”的标签,却可能时时刻刻在异国他乡被人放大后用做话柄。
这样的标签,当大家一致枪口对外时,就不止是贴在一家背上,而会波及所有。经历了最好永不相见的2022,2023年人心所向,那就是如果没有upside但那起码downside风险应该可控。结果不到半年,个体所亲身经历的、周围目睹的、正在发生的每个人的生活满目皆丧,发愿没有等来回响,那种本来铆足劲儿想拼一把却被现实残酷打脸的丧。
从股民角度来看,截至3月31日,长城汽车A股股东20.1万户,比亚迪A股股东42万。按此计算,长城汽车的股东们至本周五午盘前人均至少亏10.38万元,比亚迪的股东们人均亏10.82万元,算是基本打平。
最终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一番战果汇报:两家车企一共62万户股民人均亏超10万元。而且,或还刚刚开始。
25日午后,9篇市场小作文中有2篇涉及汽车,分别涉及汽车零部件减税及汽车一体化压铸政策优惠的信息,随之A股汽车整车板块开始震荡反弹,北汽蓝谷涨近7%,金龙汽车、众泰汽车、中集车辆、海马汽车、长安汽车等跟涨。
但截至本周五收盘,长城汽车A股仍跌4.27%,报收23.74元/股,累跌两日后总市值蒸发228.28亿元;比亚迪A股跌幅收窄至3.37%,报收246.99元/股,两日总市值更是蒸发了434.34亿元。
果真,就像狄兰·托马斯在另一首名诗中写的:此生永远不知道的事情,最不危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