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第一场国际A级车展。1000余家企业参展,超36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说明了行业的热盼。这一场展会,可以说是行业热盼、企业期待、消费者热情。

德系三强:“老”贵族面临“新”挑战
奔驰、宝马、大众这传统德系三强,作为欧洲汽车工业的典型代表,放在一起来看,能发现一些类似的端倪。

今年的奔驰展台上,奔驰排出了1款全球首秀、5款中国首秀、7款中国上市在内的共27款车型。仔细盘点,还是能看出些门道,全球首发的梅赛德斯-迈巴赫EQS纯电SUV是个风向标,G级越野车史上首款纯电车型EQG概念车同样是风向标,而基于EVA纯电平台的全新EQE纯电SUV,更是现实的野心。按照奔驰的计划,到今年年底预计新能源产品矩阵将达到17款车型。

宝马在展前就已经放出豪言“聚焦数字化、电动化和永续循环”,首次全电动化阵容展现了他们的决心。而就产品而言,i3、i4、i7、iX1、iX3、iX等多款车型覆盖了各层级消费群体, BMW Dee数字概念车则象征着宝马数字化汽车的未来进化方向。

大众和上面两个主攻豪华的“队友”相比显得更加自信一些。22个月10万辆的销量,也显得大众的电动化转型相对更敏捷一些。而此次首发的ID.7也让大众在国内纯电新能源中级车市场上有了自己攻城略地的利器。
整体来看,作为积淀深厚的欧洲汽车工业代表,德系三强依然展现出非常强悍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能力,而他们对于“电动化”这一新挑战也有焦虑。这样的焦虑下,德系三强集体选择了“挟余威而背水一战”,从展品上能够窥见它们整体强大的研发能力、工业能力,虽然目前的产品可能还会有些小小的“水土不服”,但未来也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支重要力量。
合资品牌: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如果说德系三强看到了危机、迅速转型并小有成效的话。那摆在更多合资品牌面前的问题更像是“(中国市场、消费者)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日系在电动车市场有些迟缓。
据NHK报道,2023上海车展4月18日开幕。日系汽车厂商能否在电动化战略方面凸显特色,令人关注。
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在中国统称为新能源车。2022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占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四分之一。有预测结果称,新能源车2023年的销量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比将升至三分之一。各大厂商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纷纷通过降价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在本届车展上,中国厂商比亚迪宣布,将推出价格亲民的新款电动车,仅折合150多万日元。比亚迪还展示了电动跑车等多款车型。今年,比亚迪还在日本市场推出了电动乘用车。
在此背景下,日系汽车厂商也在本届车展上积极宣传电动化战略,丰田汽车公司展示了两款电动概念车,本田公司展示了三款电动车新车型,这些车型在全球都是首次亮相。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意见指出,日系汽车厂商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过小,战略落后于其他国家品牌的厂商。日系厂商能否通过本届车展在电动化战略方面凸显特色,令人关注。

丰田以“继承与进化”为主题参展,新技术主要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和“多样化”三个方面,展台上两款TOYOTA bZ纯电动全新车型也的确吸引了不少目光,但是,2024年才能够导入,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远水难解近渴”。

日产的情况有些类似,首发的全新一代逍客,依然是轻混系统的燃油车,而纯电的Max-Out还只是概念车阶段。本田此次带来了三款纯电动车全球首发,但上市的时间也是在2024-2025年。

类似的品牌还有通用、标致、雪铁龙、现代等等,从展台、展品上感受出他们的“挣扎与纠结”,但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这些品牌必须面对“生存还是凋零”的选择题,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

属于自主品牌的狂欢
从某种意义上,无论是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这些我们习惯上归为新势力的品牌,还是岚图、深蓝、极氪、问界这些脱胎于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品牌,他们和传统意义上的国内汽车制造商,都属于自主品牌。而今年的上海车展,完全成为了自主品牌狂欢的秀场。


比亚迪的展台和宝马面对面;仰望的展台和宾利、保时捷做邻居。而如果从车型的热度上,那更是毫无拖延的“所见即所得”。
自主品牌不再是“跛脚鸭”了。以往消费者的印象中,自主品牌的长板在SUV,短板在轿车,随着搭载超混技术的比亚迪汉,小鹏P7i、蔚来ET7等代表车型的出现,自主品牌的轿车产品也变得越发“能打”了。在SUV市场上,自主各家依然没有松懈,而MPV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传统自主品牌在进行新尝试,或许这些尝试有的会失败,但也必然会有更多脱颖而出的力量!











评论·0